csyes2012 发表于 2017-9-22 15:05:01

亲历湘西助学:看到这些孩子,才懂得什么叫生活艰辛

若非亲眼所见,很难想象眼前让我们震惊的一切,对于山区孩子们来说,不过稀松平常。

13岁的大男孩和爷爷一起挤在逼仄的烤烟房内睡觉,水泥格子上搭上两块木板就是他们的床;
早产和长期的营养不良致使14岁的女孩儿仅1.35m的身高,正值爱美年纪的她面黄肌瘦,身上没有半分豆蔻年华的女孩儿该有的光彩;
四五岁的小朋友每天都需要步行一个多小时,穿过崎岖的山路,走过不足50公分的临河小径去上学。

行动:助学我们是认真的

9月8日,新亚胜阳光帮扶委员会成员及志愿者夜奔湘西,历经七小时,于深夜抵达“湘西爱心助学行”的第一站——龙山。

9日、10日两天,我们先后深入龙山、永顺下属的村寨,由当地的老师作为见证人,一起走访了10户贫困家庭,开始了我们的精准扶贫助学之行。深入了解情况后,与9个贫困学生签订了具有持续时效性的结对助学承诺书,为他们送去了新一学期的爱心助学款。



爱心助学,简单的四个字,看上去简单,要踏踏实实去做却是不容易。一直以来,新亚胜阳光帮扶委员会都力求深入贫困学生家庭,扎扎实实地了解具体情况,以期将爱心助学款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真正将爱心助学落到实处。




我们的资助对象并非都是成绩优异的学生,而是想读书而读不起书的那一批人。一路上,湖南新亚胜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军先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你愿意读书,我们就会一直支持你读下去,一直到你上完大学。我们不要求你成绩特别好,只希望你把握读书的机会,用心读书,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还能够孝顺长辈,尊敬师长,帮助同学,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同时,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完善助学行动,让助学款的每一分钱都花在贫困学生的学习上,因此这一次,我们专门制定了“传递爱心结对助学承诺书”,规范了我们的资助标准及汇款时间,也对资助的学生提出了行为要求、建立了反馈机制,以此实现持续性的有反馈的资助行动。


(传递爱心结对助学承诺书,点击看大图)

当然,助学路上,新亚胜也不孤单。我们抵达龙山时,慈溪市宗汉曙光塑料厂总经理邹迪波先生从朋友圈了解到新亚胜人的助学行动,当即转来2000元的爱心款,为湘西的贫困学子献上一份爱心。这也是新亚胜阳光帮扶委员会成立以来,收到的第一笔外来爱心款。


所见:无需深究即可见皆是疮痍

➤ 穿过房屋模板林立、黑乎乎的施工现场,我们来到了第一个孩子周敏家。严格来说,这不是她的家,是她和奶奶临时的一个蜗居之所。家里到镇上学校的路因为暑期的洪水而通行不畅,奶奶带着她租住在学校附近亲戚家的一个小房间。祖孙俩所有的生活都在一间小房间里进行。房间正中有一张一晚上不擦就会有白色霉斑的黑旧桌子,既是餐桌,又是她的书桌,还是奶奶做豆腐的案板桌。

爸爸妈妈在她一岁时就离婚了,爸爸常年在外务工,每年过年才回家一趟,每年仅给2000元的费用养活她这个女儿。妈妈十几年来仅来看过她几次。她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年龄大身体不好,在家看家,奶奶年初摔伤,不能干重活,在街边摆摊卖豆腐和炸油粑粑维持一家生计。早产加上常年的营养不良,让14岁的她只有1.35m,成为了初三班里个头最小的那一个。

➤ 从周敏家出来,经过约1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小米村的李文垒家。最老式的瓦片木房子,虽然简陋,但到处都被拾掇得干干净净。屋门口养了两个蜂桶,屋内的主梁上挂满了玉米棒子,厨房地上有新收来的花生。我们一坐定,就拿出自家种的花生和西瓜来给大家吃,里里外外各种细节都能看得出这一家人的勤劳和朴实。但因为父亲患有肝炎病,无法外出务工,只能和母亲在家务农维持生计。因姐姐在上大学,家庭开支大,他的上学之路变得有些艰难。

在和我们交谈的过程中,他有些拘谨,不断绞着自己的手指,但眼神却非常坚毅,非常仔细认真地回答每一个问题。正在读初三的他,拥有全校第二的优异成绩,他似乎比谁都渴望读书,热爱读书。

➤正在读初二的李立和李文垒同村,得知我们当天会来,特意穿上了自己最好的一身牛仔衣。我们到李立家时,她家正在建房子,因为老房子倒塌了,由政府扶持帮扶在建新房子。爸爸妈妈都是最老实地道的农民,靠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拉扯着她们俩姐妹长大,吃了一辈子没文化的苦,却无法意识到知识对于命运的重要性,觉得女孩儿不用读那么多书,加上家庭条件不好负担不起,随时可能让李立中止学业。在我们了解情况时,李立几乎全程保持着沉默,只是偶尔点点头示意自己听明白了,性格十分的内向,全程拘谨地侧坐着,似乎习惯了接受任何的安排和结果。

➤ 套虎村的康坤家是我们在龙山走访的最后一家,也是家庭环境最难以想象的一家。老旧破败的房子和周边的野草似乎融为了一体,若不是屋外的晾衣杆上晒着衣服,我们很难相信这儿住着一家六口人。布满了灰尘蜘蛛网的屋子,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乌黑得看不出原色的烂灶台,盐是灶台边唯一的一味调味品。13岁的康坤已是个大男生,却和爷爷一起睡在逼仄的烤烟房内,所谓的床就是在水泥格子上搭着的两块木板,被褥上满是一层黑漆漆的烟灰。爸爸摔伤导致脾脏破裂,丧失干重活的能力,爷爷奶奶都已年迈,还有一个未满周岁的妹妹嗷嗷待哺。如此糟糕的家庭境遇,让康坤的求学之路几乎是寸步难行。

➤ 结束龙山的帮扶行动,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往助学下一站——永顺。在永顺县城见到了13岁的李家锐。今年八月,家里房子的主梁断了,房子无法正常居住,因此奶奶带着李家锐及其小一岁的弟弟租住在县城上学。自从爸爸精神出现问题后,家中的顶梁柱没了,仅靠妈妈在外务工,爷爷帮人看守工地,奶奶捡垃圾维持生活。兄弟两人的上学开支一年比一年高,这个家庭的重担也一年比一年重。

永顺这一站,我们的重点在偏远的老司城遗址内的上河村,上河村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闭塞,是当地最古老的山寨之一。我们去老司城的当天,恰逢大雨,山路湿滑,崎岖不平,我们这些成年人都走得战战兢兢,将近六公里的山路,足足快步走了一个多小时。一行人提着8瓶茶籽油,2箱牛奶,还给山里的孩子们背了一大包零食,到达村子里的时候,每个人都是汗流浃背,衣衫尽湿。很难想象我们走过的这条路,山里的学生们每天都需要来回走一趟,翻越高山、穿过偶有野猪出没的丛林、途径狭窄的临河小径,一个不小心就会掉下山沟或者河流,还可能会遭受蛇蚁野猪的攻击。有条件的家庭都想办法迁出去了,留下来的都有着这样那样的无可奈何。




(向老师朋友圈截图)

➤ 在老司城小学的代课老师向老师(向老师是老司城小学唯一的老师,在当地代课18年,当天适逢教师节,她牺牲自己的节假日陪同我们在山里奔波)的陪同下,我们在上河村一共走访资助了三家小朋友。7岁的王程在老司城读一年级,一家五口人都住在山里,唯一的收入就是爸爸撑船每个月挣1000元左右。(因地势和水位原因,送人下山可以撑船,上山就得趟在水里靠体力拉着船上山)。5岁的向志明还在上学前班,幼小的他似乎还不懂得家庭的环境恶劣,但恶劣的环境却早已在他身上留下了烙印。我们见到他的时候,山里正下着大雨,但他和弟弟都是光着脚板,上衣敞开着在雨里跑。他一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他甚至不知道母亲长什么模样,父亲是个浪荡子,并不顾家。他和弟弟都靠着爷爷奶奶养大,如今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还都疾病缠身,这两兄弟的命运似乎逐渐在走入死局。7岁的向潇林非常腼腆内向,每天的视野仅局限于从家至学校这一段区间之内,看到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躲到奶奶的身后。同行的老师告诉我们这个孩子虽然不善言辞,但他算是老司城小学28个学生中比较爱学习的那一个,住得这么远,每天上下学都非常不容易,父母虽在县城,但为了省路费难得回家一趟,和一般的留守儿童没有两样。








➤ 从上河村出来,我们来到了罗红梅、罗秋叶姐妹家,因为在上河村的行程耗时过长,我们到达罗红梅家时,姐妹俩已经和妈妈搭车去了乡里(姐妹俩在乡里上学),只有父亲一个人坐在家里。父亲是个过于老实、耿直的人,看到我们提着茶籽油和牛奶进门,一个劲说家里打了有油。当我们提出想要资助二女儿罗红梅上学时,他说二女儿12岁了才上二年级,估计读个两年就不读了,希望我们能够资助正在念学前班的小女儿罗秋叶。(大女儿在上大学)为了了解更全面的情况,我们去到连洞乡,找到了罗红梅姐妹。在我们了解情况时,罗红梅自坐下来之后就一言不发,头越来越低,最后甚至偷偷啜泣起来。因为各种原因,12岁才上2年级,让她与班上的同学完全融入不到一起,成绩也不理想,导致内心满满的自卑。她内心或许想要读书,然而她自我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读书,家庭也对她没有信心,种种一切重压都悄无声息地砸在了这个女孩儿肩上,让她直不起身来。最终我们决定先资助妹妹罗秋叶,继续跟进罗红梅的情况,只要她自己愿意坚持读书,我们随时给予支持。



所思:真正的困局从来不是眼前的贫困

能看得见的艰苦已经足以令人震惊,
看不见的困局才是他们真正的阻碍。

困住他们的不仅仅是闭塞的环境和贫困的现状,而是愚昧的思想,是身在困局而不自知的意识。我们亲眼所见向志明的奶奶身患重病,肚子涨得像吹足了气的气球,然而老人家却不去医院,在家靠做迷信法事来祛病。我们亲眼看到12岁的罗红梅的家人对她的放弃,更看到她自己对自己的“破罐子破摔”。我们亲眼所见走访的所有孩子几乎都不善言辞,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内向,木讷,见到陌生人,第一反应是躲起来。


一路上,每走访一家,心中便沉了几分。助学帮扶这条路还有太多需要探索,还有太多事等着我们去做。仅仅只是捐一次款或者拨一次扶贫费用,并不能达到真正的脱贫。一方面,扶贫或助学费用可能无法得到精准的使用,存在被用于建房子等它用。另一方面,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需要长期的思想上和心理上的专业辅导;而对于家长,需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让他们能够拥有稳定可持续的收入,从根源上解决家庭的贫困。然而这些都需要更大的社会力量,尤其是政府支持,一起共同长期努力,才能够尝试探索谋得一条出路。

大雨如盖,迷雾障目,山路陡峭蜿蜒,都未曾阻挡我们前行。9个人,56小时,车行1700公里,步行20多公里,资助9个贫困学生,这一站的湘西爱心助学之路至此才正式开始,未来的日子里,还有更长的路等着我们。我们每年都将新增8—10人的帮扶资助名额,在此,诚挚邀请社会各界好友与我们一起寻找发现身边需要帮助的贫困学子,经新亚胜阳光帮扶委员会实地调查情况属实,即可给予帮扶支持。


我们走过这条路,让孩子们将来这条路更好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亲历湘西助学:看到这些孩子,才懂得什么叫生活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