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查看内容

说说电视台系统建设和改造

1970-1-1 08:00| 发布者: | 查看: 6157| 评论: 0

在当前AV/IT融合的大背景下,电视台系统建设和改造(比如数字化播出系统)相比以往有显著不同的特点,例如,软件系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系统因而具有极好的缩放性,使用方便,升级换代非常容易。而AV/IT融合最大好处之一就是能改善工作流程,合理化工作流程,尤其在非常关键的制播领域。随着数字广播的不断发展,在多频道广播不断增加的大趋势下,多个频道同时运行状态下,如何选择一个具有网络化、智能化监控功能的系统,也是值得注意、思考的问题。本期我们特邀请部分电视台领导发表他们的一些看法。

秦皇岛电视台副台长王建华:
秦皇岛电视台始建于1985年,现有3个频道,因为秦皇岛特殊的地理位置被称为我国的“夏都”,所以节目播出安全非常重要,这几年整个电视台的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在以前以模拟设备为主的时代,台里技术部成员是很少谈到软件的,现在全台逐步实现数字化,数字化系统设备的性能包括可靠性、使用的方便性、是否人机界面友好等性能都和软件有关,而且软件的重要性比例越来越大。不过,软件的价格在整套系统中和硬件设备、集成安装的整个工程比较占到的比例并不大。
对于秦皇岛电视台这样的市台,目前还没有实现制播一体化的工作流程,台里正在招标新闻制作网,台里倾向于一个一个的子网。个人认为,全台一体化的制播网并不很成熟,如果盲目采用这样的大网反而会让工作受到限制。因为目前市场上的软件是先有需求,凭需求找到工作流程,再根据流程写出软件的程序。对于中小电视台来说,工作流程不是一层不变的,它会根据各种外界的因素而改变。比如新闻制作网,工作人员的粗稿—编辑—粗审—精编—终审,理论上讲这样的工作流程很完美,可是如果粗审的领导因某事外出,在从前,打个电话让别的领导代审就好了,可是现在需要把审片的权限交给别的领导,这样不合适,所以说其灵活性不太好。如果写这样一个软件,把各种各样的流程都考虑进去,但这又会占用很大的资源。所以,任何进步的东西都有两重性,比如非编网,有些工作简化了,但对于简单的对编、剪辑工作并不简化。所以建立一个以软件为核心的满足现代化工作流程的系统需要考虑的东西会很多。
在频道不断增加的趋势下,多个频道同时运行可能需要智能化控制、智能监测,如CCTV智能总控系统。对于多个频道,所涉及的层面和设备很多,如果有软件进行控制和检测,对于及时发现问题,快速查找和处理问题非常方便。但是,对于目前的中小电视台实际意义不是很大,现在的所有设备不都含有网络接口,这些模数转换器和网卡的添加对于小的系统相对成本高,用软件代替人脑思维判断故障不见得能够有多快速,现在台里的部分设备有检测信号,通过监视器显示各点信号的正常与否很方便。

云南电视台播出部副主任黎明
在电视台系统建设和改造过程中,伴随硬件设备的不断进步,软件是不断进步的,伴随AV/IT融合,国内很多广电厂商学到了IT领域优秀的东西,编排的软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比较实用。在云南省的播出系统改造中,软件所占的比重从系统的价格上来说占到20%~30%。
在整个系统管理中,要保证工作流程高效、安全、可靠,需要设计高管理水平的软件来管理,需要按严格的管理程序、管理层面来设计软件,从而实现高的工作效率。应该说,云南省台现在的技术管理还不太先进,各个技术部门、采编部门的沟通缺乏很好的软件管理,这方面需求还是存在的。不过,仅在部门内,比如播出部,有严格的工作流程,有软件控制的,有管理规则明晰制定操作规程。比如计算机程序设定后,上载音视频数据后,对其进行命名和分类标识,然后根据计算机网络位置,播出时进行调用。不过,核心还是人员起主导作用。
在多频道不断增加的大趋势下,同时运行多个频道在技术上都可以实现。对于播出系统来讲,越安全的系统播出效率越低(投入和产出的比值),比如一个人播一套设备,没有备份和应急,效率高,但安全系数低。多频道应该首先从节目上保证特色,反对一个节目在一个频道播过之后拿到另外的频道重播,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观众也会迷惑特色缺乏认知。现在云南台播出系统的监测,单个设备的性能监测我们现在已有,下一步会在操作流程的智能化控制,以及智能监测方面进行考虑。

扬州广电局播出部主任徐俭:
在电视台系统建设和改造中,软件系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在价值上,播控软件在整个系统中仅占到较少比例,但是其重要性相对而言却要高得多。我台即将建设的数字硬盘播控和总控系统(3个或4个频道),大约在450万~600万人民币价值,可能会花40万~80万人民币购买软件。
以前播控系统软件比较强调个性化,个人认为选择软件应该在满足一般功能的基础上,模块化、标准化的程度越高越好,不应该一味地过分追求软件的个性化。在这点上很赞成方正的理念,因为模块化、标准化的软件是经过众多电视台使用和认证的,其安全可靠性和合理性不容怀疑。比如各个台的播控系统就是一个相对模块化的独立系统,如果选择采用模块化、标准化的播控软件,那么播控系统运行起来,相对个性化的播控软件而言,一定会更加稳定、更加安全可靠。
在管理软件上则需要采用个性化的软件,现在不少电视台正在考虑把数字演播室、非编网、数字播控系统、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等整合起来,形成一张大网,建成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电视台。这就需要一个庞大的管理软件去满足不同台对个性化管理的要求,也为了适应不同台的不同的工作流程。有些台的前期采编人员甚至一部分技术人员希望能保持目前的工作流程,因为他们熟悉现有的工作流程,习惯于现有的工作模式,不愿把整个网络整合起来,只希望作局部改造。个人赞成进行全台的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变革,必须以开放性的思维迎接新的挑战,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相信伴随IT的发展,会有更多的广电企业提供这样的管理软件平台。
在播出频道不断增加的大趋势下,以硬盘为基础的播控系统很容易实现多频道播出,因为数据可以充分共享,如要增加频道,只需要适当增加一些投入,然后从数据存储体中读取更多的内容即可实现。相对而言,以磁带为基础的播控系统,如要增加频道就会增加更多的成本。在频道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如果建有智能化的总控系统,则进行智能化监控和监测就很方便,不但简化了人力,也保证了设备安全,更主要是提高了节目播出和传输的安全可靠性。如果可能,我们会购买使用这样的智能化总控系统。

哈尔滨电视台总工刘永滨:
软件实际上在整个系统中占有核心作用,软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现在数字电视的标准正在制定中,个人特别建议使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中国广电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核心的东西,在数字化播出系统中最好使用国产软件,这样才能在未来的信息大战中占有主动权。目前,国内软件在价格上卖不了多少钱,基本上软件系统只占整个系统的5%~10%。
电视台的系统管理软件基本上都是根据实际情况,按自己目前的工艺流程,提出需求,编制软件,然后进行修改,任何单位设计的软件都必须在应用中磨合,看看是不是符合实际。现在电视台的数字化改造,正在分步实施,基本上哈尔滨电视台第一步已经走完,即建立制作网、硬盘播出网。下一步,将要建立以媒体资产管理为核心的全台数字化、网络化系统,这个系统比较庞大。需要建立较大的数据库,投资比较大,他们会慎重思考每一步骤。但最后建成之后肯定将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资源重复浪费。
哈尔滨电视台会在全台数字化的完善过程中,逐渐把智能化控制、智能监测系统考虑进去,这样可以预防事故,较快时间排除故障,这应该很实用。数字化的系统比模拟系统较难判断故障,数字系统都是大集成板、大器件,不像以前那样可以人工查二极管、三极管电路是否正常,而用计算机软件控制相关设备,直接通过计算机屏幕直接看到发生故障点,减少停播时间,保证播出安全。

湖南电视台播出部主任张衡:
在整个播出系统中,软件和硬件一起,成为支撑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两大支柱。如果说硬件构成了系统的躯体,软件则构成了系统的灵魂与个性。软件的个性化,应根据电视台不同的使用需求来制定。湖南广播影视集团下属8个频道正在做全硬盘播出系统的改造,在选择软件时非常慎重。首先看他们有没有成功案例,如果有则看它能做到哪一步,是不是能完成各种需求,如果做不到是不是需要联合开发。我们现在选用了北大方正作为软件提供商就在使用需求上提了很多意见,比如切换变更时间必须符合本台的播出要求;如果编排节目没完,怎样人为干预;如果使用录像机作为备份,就必须满足软件对录像机的控制;对切换台、视频服务器也有一些个性化操作要求;延时播出以及直播怎么控制演播室等等。软件是系统的核心,播出系统的软件如果不好用,那对全台的播出安全都很麻烦。
目前在播出的管理软件已经实现了工作快捷、方便,无论是品尼高的服务器还是史诺伟思的周边都是通过计算机来管理,而且实现了远程管理。比如播出设备目前的工作状态,可以通过拨号网络来实现远程监控。5月我们就有一次通过这一先进方式,由北京公司及品尼高美国总部远程登陆来维护视频服务器的经历。这样不仅维修、维护迅速而且节省成本。
在播出有3个子网,上载网、播出网和监测网,通过计算机智能化控制、智能化监测实现工作简洁、快速,保证播出安全。基本上各家设备本身都有自动监测的接口,把它们连到网络当中就可以了。(来源:依马狮网)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