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查看内容

DV与广电制作格局的发展

2009-8-11 09:40| 发布者: | 查看: 1318| 评论: 0

DV格式起初是为民用而制定的,是从低端向高端不断发展的,而在此之前,整个广电领域的数字化进程全部是从高端向低端延伸的历史,从D1的记录格式形成开始,所有新的记录格式的推出并没有提高原标准的技术质量,而是在价格和技术指标间寻找一种妥协和折衷,纵观从D1到D9的技术指标,其总体趋势是下降的,是随着设备价格的下降而下降。DV摄录设备的崛起意味着来自另一方面的突破,意味着在标清制作领域,一个“平民化”制作时代的来临。

在一个“平民化”的时代,广电制作格局将发生如下变化:
1.随着计算机在电视制作领域的普及,IT业内有名的摩尔定律也会波及到标清制作设备,尤其是非编设备的价格门槛将迅速下降,而性能却会不断提高。随着计算机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不依赖于任何板卡的DV编辑软件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制约电视创作的瓶颈将从资金逐步转向“创意”,将会有更多的人员涉足电视制作领域。

2.随着制作人员的年轻化,上个世纪老电视人对计算机的恐惧将逐渐变成新电视人对计算机的依赖。在游戏机前长大的年轻编导们,凭借着非编软件的“渐进”性,会逐步蚕食原来属于专业操机人员的“地盘”,像商业领域超市的崛起一样,“自助”编辑方式将会大行其道,电视行业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艺术工程师”。

3.在电视圈内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的同时,电视制作领域的社会分工将进一步细化,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将转向技术服务领域,随着技术服务的社会化,电视圈内完全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将会越来越少。

4.电视制作将向多元化发展,平民化的设备价格将推进制播分离的进程。随着电视产业化的步伐,某些节目的社会化生产已经开始。面对巨大的市场和多元化的受众,从高清晰度电视到老百姓自己制作的DV,大量不同技术质量和创作风格的电视节目,将通过无线广播、有线广播、互联网、不同的存储媒介等传播渠道,为各自不同的对象服务。

5.各电视台在技术领域的竞争将逐步转向网络、高清和其他新技术的使用。转向如何占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并把它们快速有效地加以利用,转向如何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不同需求,转向如何建立一个以硬件为依托的面向市场的高效生产、管理体系。

6.技术和创作是推动电视产业发展的两条腿,这两条腿之间有必然的互动关系。一种新技术的诞生可能派生出一种新的创作形态,一种新的赢利模式。反过来,这种新的创作形态和赢利模式又促进新技术的成熟和不断发展。

笔者的DV使用体会:
1. 复制特性。目前多数电视台是把DV素材转化为模拟信号,然后再用普通的非编系统或传统设备进行后期制作。笔曾经做过DV录像机之间、不同档次的Betacam 与Betacam录像机之间、录像机与工作站之间的多代复制比较,复制通道有模拟复合、模拟分量、SDI三种,复制代数均超过10代。总体感觉是无论何种格式,第一代的复制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SDI最轻微。从第二代开始到10代以上,DVCPRO25磁带的SDI通道复制几乎保持了相同的质量,模拟分量和模拟复合通道复制质量均有可以轻微察觉的下降。而即使是高档的Betacam设备,采用相同的模拟分量通道,其复制劣化速度也要明显高于DVCPRO25。当然,与DVCPRO50或其它高码率的数字格式相比,DVCPRO25在复制特性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非专业人员是不易察觉的,但专业人士用肉眼可以察觉出它们之间轻微的差距。

2.SDI通道的稳定性。一些型号的录像机通过SDI接口与一些工作站或字幕机的SDI板卡连接时存在兼容性问题,工作时不十分稳定,如在下载较长的节目时,会偶尔产生局部马赛克或画面噪点。另外,SDI传输通道上如果有字幕机、切换台等不具有音频嵌入的数字设备,视频延时带来的声画不同步,也给后期编辑带来很多麻烦。如果不对画面的复制代数有过多的苛求,现行的模拟分量通道对大多数电视台的数字编辑设备更为经济实用。

3.1394接口。尽管1394接口本身具有很高的传输速率,遗憾的是这种传输方式在前几年主要用于低端的节目制作,许多中高档录像设备并不提供对1394接口的支持。所幸的是,这种情况在近年内有了明显改变。在目前数字化非线性编辑已经主宰了后期编辑的情况下,采用1394接口意味着比SDI及模拟分量接口更低廉的费用和更广泛的设备支撑。

4. 无视频卡的1394编辑。目前有许多软件均支持无卡1394编辑。只要外设和计算机都具有1394接口,装上这类软件就可以进行音视频编辑。在目前主流计算机配置条件下,采用这种方式已经无需花费更多的生成时间,对于较为简单的新闻、小专题类的短节目,无卡方式与售价昂贵的有卡工作站相比,在工作效率上已经比较接近,而高配置的计算机,如苹果的G5,处理速度已经能够实时支持多层画面的操作需求。

目前支持无卡1394编辑的软件主要分为两类:开放类和封闭类:开放类软件基本面对普通用户,从微软操作系统自带的Windows Movie Maker ,到许多1394板卡提供商提供的随卡软件,从入门级的第三方软件Ulead Video Studio (会声会影),到目前专业人员广泛使用的Adobe Premiere + After Effects等。这类软件的优点是对硬件环境适应性强,有没有特技卡均能够使用,具有较好的开放性,便于在互联网上的应用,能够支持较多的音视频格式。缺点是不易进行更为专业、便捷制作。

封闭类软件基本面对专业用户,有着同高端专业版本类似的操作界面。如AVID公司的XPRESS DV ,大洋公司的X-EDIT DV,苹果公司的Final Cut Pro等,这类软件对硬件环境有一定的要求,一般不能够直接支持常见的音视频格式,对这类文件可采用导入方式进行格式转换。同样,编辑完成的节目也靠导出转换成通行的音视频格式。这类软件格式相对比较封闭,但功能比较强大,图像处理速度一般较快,容易制作出更高档的节目,更适于专业用户使用。

5. DV编辑的选择。需要考虑的要素有:用途、周边制作环境、价格、软件使用强度、人员素质、开发商的实力及技术支持能力等,笔者作为一个广播电视领域的用户,曾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使用过多种DV编辑软件,感觉它们各有千秋,相互间不存在绝对的可比性,不同的用户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所侧重地选择最适用于自己的软件。

DV编辑主要面对五种需求:脱机编辑、简单编辑、复杂编辑、栏目包装及特技片花制作。脱机编辑、简单编辑主要应该考虑与周边的制作环境的融合以及EDL码单的兼容性。因为这两种编辑多是制作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不必过多地考虑其它功能的多少。复杂编辑的成品往往是完成的节目母带,必要的特技方式以及能否实时的上字幕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字幕方面,国产DV编辑软件目前居于绝对领先的地位。用于栏目包装的软件必须能够遥控录像机进行0帧精度的插入、组合编辑,只有这样才能够方便的制作、修改播出带。特技片花制作一般不必单独占用设备,这时,计算机及相应板卡的运算性能及生成速度就显得更加重要。

DV编辑软件的价格差异很大,许多软件可以免费得到,软件的版本也不是越高越好,如果需要购买,建议购买原则是买现在不买将来。千万不要为厂家的蛊惑做过多的投入。使用强度是决定投入的关键因素,实时支持较多层数的工作站在叠加角标、多画面合成时能够节省大量的生成时间,对于高强度工作的用户而言应该作为首选。反之,如果使用强度不大,用普通的计算机加上开放类软件同样可以完成许多高价设备所作的事情,只不过要多花费一些学习和生成的时间而已。

如果使用者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而且对字幕功能不是十分介意的话,许多国外的编辑软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反之,软件开发商的实力以及就近的技术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

6. 专业DV编辑软件应具有的特性。既然DV是一个面对不同用户的平台,一个好的DV编辑软件应该是一个面对不同应用对象的“渐进”软件,它既不是Windows Movie Maker那样的“傻瓜”版,也没有Affter Effects那样复杂。对于一个以DV编辑为职业的操作人员(或者有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电视工作者)而言,这样的软件应该在一天内就能够学会,100天以上才能够学好。这样的软件可以面对不同的使用对象:既有仅仅使用其简单编辑功能的导演,也有专门从事编辑工作的技术人员。对于一个想要掌握它的人而言,这种软件上手很快,而“渐进”的过程往往是在对软件的使用当中不知不觉地完成的,要用好它必须有一定工作时间的积累。目前国内外许多品牌软件都具有这种面向不同对象的“渐进”的特性,而一些非品牌的软件,往往由于没有使用时间和用户反馈的积淀,较少具有这种“渐进”的特性。

一个好的DV编辑软件大体应具有以下特性:(1)可以为不同的用户定义不同的操作界面。(2)一个功能的实现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操作方式实现。如下拉菜单、点击图标、定义快捷键、进行能功块拷贝等。(3)有常用功能的各种模版。如内装一些常用的字幕题花、特技效果模版供“普通”用户使用,也允许“高级”用户开发自己的专用模版。(4)能够为用户留出较大的桌面空间。(5)有帮助提示,能提供详细的使用说明。(6)能够和其他的图像处理软件共同使用。

7.运算速度和对硬件环境的要求。我们希望软件对硬件环境的依赖越小越好,运行速度越快越好。一般来讲,软件的功能诉求与计算机配置应该同步增长。对于一般的DV编辑用户,不应该盲目地追求过多的功能和过高的版本。(来源:依马狮网)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