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新品 查看内容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谈谈几本音响杂志

2009-8-11 09:40 5383人围观 新品

音响市场除了卖力与买方之外,往往要加上媒体这个中间者才会热闹而有趣。早一点有Marantz与Mclntosh的广告大战,双方口沫横飞的在报纸上说自己才是最好的,80年代早期有Monster Cable事件,从免费附赠的电灯线到一米要卖几十美元的发烧线,的确引起很多争论;喇叭花老板与Linn 老板接受挑战推翻数位音响又是一例,Dung Sax及早抽身,免去一场文字风波。媒体往往也扮演领导思潮,带动流行的角色,70年代的真空管与90年代的直热式三极管复古风,现代喇叭摆位的新观念; 80年代CD的快速流行,至家庭剧院的推动,媒体都是重要的幕后黑手。当然,媒体能载舟亦能覆舟,如Audio ksearch、Uarver等都是被杂志捧红的;Vimark则受到stereophile的围剿而黯然离开,媒体好像是法官一样,但公不公正就不一定了。主要的音响媒体都集中在美国,英国的What Hi-Fi等固然有影响力,但多局限在中低价位产品;德国有Audio、stereoplay等多本音响杂志,地域色彩也很浓厚,法国、意大利的音响杂志恐怕没多少人看过。香港有「发烧音响」等四、五本杂志,多半已进军大陆,对华人世界有很大的影响力,惟商业气息较浓厚。台湾的音响杂志从早年的「音乐与音响」开始,到人气旺盛的「音响论坛」,虽然内容丰富,但仍未走出TAs与stereophile所架构的框框。日本音响杂志很多,有专门介绍AV的,也有只谈CIY的,多样化的属性与精美的印目刷都是其他地方少见的,尤以「Stereo SoundJ受到世界各国肯定。要谈音响史,有必要对这些推波助浦的功臣(或炒手)认识一下。

曾经最畅销的Stereo Review

   1958年创刊,是一本音乐与音响并重的刊物,由Ziff-Davis所发行。Ziff-Davis当年是美国有名的出版社,旗下杂志还包括「Carand Driver PPoppular Electronics等。Stereo Review」杂志中有一项产品测试,是在Julian Hirsch实验室中进行,此君的报告具有生杀大权,他的评语几乎可决定一件产品的命运。由于Julian Hirsch认为测试数据最重要,耳朵不足为凭,所以遭到许多地下杂志的攻击。由于StereoReview一度拥有数量最多的音响订阅读者,所以它的广告也很多,但广告一多了就开始谨言慎行,深怕说了对厂商不利的话。到后来看Stereo Review的器材报导,反而像是在锻练英文,必须想一想才知道作者到底是什么意思。这种温吞的个性,虽然获得最平衡杂志的美誉,但也使Stereo Review 逐渐流失读者,尤其在Hi—End音响的领域中,到后来几乎没有影响力。

最老牌的Audio

   1947年创刊的Audio,堪称是音响杂志的元老,也是美国目前最畅销的音响杂志。早期的Audio 最著名的主笔Bert Whyte对幕后八卦很有一套,但MarkLevinson、Jadis等都曾受过他的提拔。Audio的文章比较参差不齐,包括有DIY的专栏、唱片评论或一些专题讨论等,但也因为如此,Audio没有深奥的文字或需要「猜谜」的内容,比较适合普通人阅读。Audio的分类小广告也很有名,在大公司的广告之外,建立读者互相交流的桥,形成他们的特色之一。

High Fidelity

    6、70年代与STEREO Review 齐名的杂志之一 High FidelityJ,于1951年创刊,虽然也是音乐与音响并重,但却趋向于古典音乐,以至于后来远推出一本MusiCAl America;,让订户选购。High Fidelity的测试报告与Stereo Review大同小异,但由CBS主持,似乎较具公信力,不过仍然受制于广告商,在文字间语多保留。七O年代以后「High Fidelity」开始对Video发生兴趣,介入录影机、摄影机颇深,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

最早的地下杂志

  由于上述的杂志都太混了,所以从六0年代开始有地下刊物出现,地下者,指不接受厂商刊登广告,纯由读者订阅支持。最早的地下音响杂志是1962年由J.Gordon Holt成立的,stereophile 他原本也是High Fidelity杂志的主笔,但觉得言论不够自由,于是决定自己出版一年四次的Stereophile。1970年代Hi-End音响渐成气候,Gordon Holt成为地下音响的宗师,他的言论几乎被奉为圣旨,Audio Research、Infinity等全是他一手拉拔长大的。Gordon Holt是很谨慎小心的人,他的评论可信度极高,同时他也是首创耳朵来评论器材的人,如果测量的数据与耳朵听到的不符,以耳听为凭。由于Holt想推广大众化产品,因此没跟上MC唱头的热潮,使,stereophile,身价大跌。后来主笔之一Larry Archibald买下杂志自己当发行人,并延揽DickOlsher等人为写手,慢慢使Stereophile脱离地下型态。但Stereophile几经蜕变后,杂志是成功了,广告也非常多,却失去早年杂志的魅力,显得太过商业化与不择手段。甚至有人说,不刊登广告的厂商评论大概都不会有好下场,这种老大心态,造成,“Fi”等新杂志出来向它挑战。

Hi-End的灵魂—The Absolute Sound

  虽然Gordon Holt令人敬佩,Stereophile 的读者中有一位记者受不了他们不准时出刊的恶习,索性在1972年自己创办了The Absolute Sound 。HarryPearson曾写一封信给Holt,扬言要将Stereophile打得抬不起头来,虽然有阵子TAs声势凌驾 Stereophile之上,最后却先关门了,正应了中国人「风水轮流转」的说法。最早TAS的器材评论容许多人对同一件器材发表意见,结果容易导致各说各话,读者必须有点基础才能看得懂,但这种公正的态度让TAS很快建立声誉。TAS对Hi-End音响最大的贡献有几方面:一、Harry Pearson创造了许多现代音响的新名词,例如透明度、音场、音像等,间接建立了Hi-End音响的聆听新标准。二、Harry Pearson所挑选的发烧唱片,不但成为音响迷收购的目标,也为五、六O年代的黄金录音翻案,让世人重新认识他们的价值。三、提出许多新的音审理念,像是各种喇叭摆位等,创造新流行风潮,四、让很多Hi—End器材站稳脚步,例如Mc唱头、Infinity IRS-V喇叭等,都是在TAs鼓吹下受到肯定。四、有意无意暗中鼓励高价器材推出,是造成Hi-End等于Hi-Price的罪魁祸首之一,早年Stereophile 很痛恨漫天要价的,TAs简直是音响厂商的恩人。不过Harry Pearson日渐独断,缺少接受批评的雅量,树敌不少,终于在前两年撑不下去关门了。
  美国还先后出现过SoundAdvice、Mr.Audio、噱头很多的Audio Critic、Audio Horizon、Au.diogram重等音响杂志,有些如昙花一现,但不可否认,如果没有这些幕后黑手,今天的音响界不会如此蓬勃的。在亚洲地区,无论历史或影响力,最富盛名的音响杂志当属日本的 Stereo Sound。由于亚洲地区的购买力旺盛,尤其经济风暴前对Hi-End器材的需求,往往令厂商心动不已,日本更是一块大肥饼,近年来中国大陆逐渐成为大家觊觎的地区,十亿人口的市场潜力,足够让音响厂商忙个几辈子,在大陆本土音响杂志未成气候(销售量却是蛮惊人的,一期往往可以卖个几十万本),大陆音响迷又崇洋的情况下,Stereo Sound仍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Stereo Sound

  1967年创刊,stereo Sound刚好搭上日本经济起飞的列车,日本电子厂商也开始走上世界舞台,使得这本季刊发展迅速,成为日本Hi-End音器界的代言人。与美国音响杂志不同,日本原来就不崇尚个人英雄主义,所以编辑与撰写文章的主笔并没有直接关系,他们谈论的器材常常也止于「介绍」,并没有真正的「评论」。非但不用任何测试表格,日本人在耳朵之外,还加上感性的成分,读音响器材变成有生命的东西,这也是 Stereo Sound独特的风格之一。
  多年来,stereo Sound培养出山中敬三、井上卓也、上杉佳琅,柳泽功力、傅幸信、朝沼予史宏等著名的评论家,他们从音乐家、建筑、空间、休闲、录音、科技新知、唱片介绍、人物访问等多个的音响欣赏方式。菅野冲彦主持的「唱片演奏家」与Best AudioPhile等连载专栏,历时十多年,号称路过日本全国各地47都道府县,这也是世界上其他音响杂志少见的奇观。另外,精美绝伦的摄影与印刷,是StereoSound吸引读者的最大诱因之一,透过每年举行的C O T Y奖 与美得叫人心悸的图片,他们在世界各地都建立了极高的声誉。

源于:世界影音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