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新品 查看内容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解读EVD

2009-8-11 09:40 1234人围观 新品

一、EVD的研制与技术

无奈DVD专利费,中国企业另寻出路

我国的家电业是我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支柱之一。在当前家电的所有门类中,影碟机制造业是最新兴的产业之一,激光影碟机蓬勃发展的市场对所有企业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20世纪90年代初期,孕育良久的中国VCD市场突然爆发。拥有专利的国际企业看到了中国众多的家电企业拥有的惊人生产能力和他们永远无法竞争的低廉的生产成本,看到了对他们原本牢牢掌控的世界市场所造成的现实威胁!

VCD虽然在中国国内繁荣异常,但毕竟在清晰度方面相比于录像机(VCR)毫无优势,甚至有国外评论家认为VCD的盛行是“技术的悲哀”。追求更高的清晰度、更完美的视听享受,永远是消费者和生产厂商不会停止的目标。

于是,在图像、声音、制作方式、影碟内容等各个方面都全面优于VCD的DVD播放机成为了消费者和生产企业的共同选择。

DVD的开发到今天的盛行经过了一个漫长的阶段。面向数字电视和高清电视的MPEG-2视频压缩标准早在1992年就已经提出。但直到为存储电脑数据准备的、容量巨大的DVD盘片技术逐步成熟,人们才想到用MPEG-2压缩视频,以DVD盘为载体来承载高清晰度的电影。随着好莱坞的8大电影公司宣布支持DVD标准,DVD才以迅猛的势头在全球开始普及。

1996年世界诞生第一台DVD影碟播放机,1997年DVD进入中国市场。1999年,中国江奎集团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DVD机,此后大批中国企业投身DVD生产。据统计,2001年DVD全球消费需求为3000万台,而我国的出口量达到了大约1000万台,占世界市场的1/3。2002年世界DVD需求量上升到了5000万台,而我国的出口量约占世界市场总需求量的70%。2003年的统计还没有出来,但据预测,世界DVD需求量达到了5800万台左右,而我国的生产能力占到了世界的90%左右。

中国DVD生产企业的在几年间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一方面固然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但客观上没有早期漫长的基础研发和推广过程,使得中国企业生产的DVD机在成本方面相对于那些世界企业极具优势。国际知名企业在DVD领域的市场份额迅速萎缩,没有人知道是那些世界大企业迫不得已还是早有预谋,总之在2002年他们的行动开始了。

国际开发商以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为由突然上诉欧盟法院,在欧盟海关扣押了中国出口的DVD机。2002年3月8日,6C(日立、松下、三菱电机、时代华纳、东芝、JVC六大技术开发商)向中国DVD企业发出了最后通牒逼交DVD专利费。6C向中国DVD生产商开出的专利使用费是每台20美元。随后,由索尼、飞利浦、先锋所组成的3C集团,以及法国汤姆逊公司单独成立的1C纷至沓来。如果全盘答应这些专利拥有公司的条件,中国的DVD制造业将死无葬身之地。

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代表中国企业与“诸C们”进行了艰苦的谈判,终于将最后的技术专利费总额降到了每台DVD播放机12美元的价位。具体的分配方式是:对于出口产品,6C集团每台征收专利费4美元,3C每台征收3.5美元,1C及其它专利企业征收4.5美元,合计12美元。据统计,如果将杜比、DTS等公司的收费全部计算到位,各类专利费用将达到21.3美元,折合人民币近200元。对于内销产品,国外专利企业从2003年1月1日起征收专利费,6C、3C、1C和其它专利企业合计每台征收12至13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100元。

虽然上述专利费是由最终的整机制造企业和机芯、芯片等供应商共同承担,但DVD专利费的征收,沉重打击了中国DVD制造企业的利益,使得生产DVD机的大部分利润流入了外国专利拥有公司的腰包,而自己只能在接近零利润的水平线上艰难度日。

通过“DVD专利费”事件,终于使中国企业深切体会到了“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的含义。在DVD涉及的2000项专利中,中国企业没有掌握任何一项!这自然让外国企业设关收钱时有恃无恐了。

让别人牵着鼻子走,到头来只能是别人盘中的鱼肉。于是,中国企业研制另一种高清晰度激光视盘机——EVD——对抗DVD诸强的计划出炉了。
 
时隐时现的EVD研制和标准化过程

20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加入WTO的重要历史时刻,国内政界、学界和商界都在思考怎样面对如此巨大的转变,我国的企业又应该在国内外竞争中如何调整自身的战略和重点。

1998年,信息产业部科技司高技术处召集了国内一些有规模的企业研究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对策问题。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国内企业满足于自己在市场上取得的暂时胜利,而信息产业部的官方意见却非常明确并具有前瞻性。他们认为:市场竞争的背后是产品的竞争,而产品竞争的背后是技术的竞争,技术竞争的背后是专利、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的竞争,在这些竞争中最高层面的竞争则是标准的竞争。谁掌握了标准,就掌握了未来的市场,就掌握了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控权。

在国内就产品标准化的突出重要性初步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当年就在国内市场爆发了CVD和SVCD的标准之战。最后的结果众所周知,没有技术进步的标准化争夺毫无意义,当DVD打来时全都只能爬下!
  
SVCD的尴尬使所有人意识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

1999年5月,信息产业部将国内影碟机骨干企业和一些研究院所召集在一起,提出联合搞共性技术研发,瞄准高清电视,研发新一代“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系统技术”——Enhanced Versatile Disk——简称“EVD”。此提议得到影碟机企业的热烈响应,新科、先科、夏新、熊猫、步步高、万利达等一批企业积极参与。1999年10月,经贸委正式批准组建“中国数字光盘技术联合体”,并列专项,拨款1000万,要求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联合,2001年完成计划任务。后为了在研发、推广等工作上进一步加强联系、协调步伐、提高效率,在原“联合体”的基础上注册成立了实体企业——“北京阜国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体各成员单位均成为公司股东。此后EVD的开发进入了快车道。

EVD红皮书诞生

2001年1月,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再次召集阜国公司技术负责人及一批专家,集中在北京开始编写对EVD的研制方向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红皮书——《新一代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系统技术开发总体方案及项目实施计划》。这个红皮书,不涉及技术实现的具体手段,只涉及技术方向、技术路线和技术特性,等于是对EVD这一产品进行全面的定义。

EVD的一些被网友广泛质疑的技术特性就是在这个时期、在这部红皮书中形成的。如EVD确定了光盘物理格式暂时沿用ISO16448这一国际标准,也就是与DVD遵循相同的格式。这直接决定了EVD光盘的容量与DVD光盘基本相同,从而也就决定了EVD所宣称的——“与DVD相比在图像、声音质量上的极大提高和改善”,只能通过软件改良的方式来进行。

EVD毕竟没有能够把自己定位在将DVD拉开一个档次的高度,而只是在DVD的基础上迈出了有限的一步。中国企业为什么在制定红皮书的时候这么“小心翼翼”,为什么突然如此“脚踏实地”?其中的故事和内容,将会在下文进行分析。与此同时,阜国公司也一直致力于从EVD计算机仿真设计到原理验证样机的研制。

红皮书制定后,中国企业终于有资本向心中的目标发起冲击了。2001年10月,世界各国的代表云集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在这里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第65届年会。中国代表团携EVD技术标准提案闯进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在经历了一番唇枪舌战之后,中国的EVD标准提案获得受理。

有关此次年会上,日本代表如何百般阻挠中国的EVD标准提案,中国代表如何智勇双全力保提案,而整个过程又是如何一波三折……国内媒体尽有“精彩生动”的报道,在此笔者不再累述,只是向广大读者简单介绍一下国际标准化组织。

全球国际标准化组织分为两大组织,一个是针对通讯领域的国际电信联合会(ITU),一个是针对电器领域的国际电工组织暨国际标准化组织IEC/ISO,IEC和ISO是一家。这两个标准组织每年都要组织年会,对已有的一些标准提案进行审理总结,同时也对一些新的标准提案进行受理。中国有关EVD标准的提案,参加的是IEC/ISO中的TC100分会,即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技术委员会。

就在EVD的标准化进程即将完成,中国人就将圆了自己的“标准之梦”时,事情突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EVD销声匿迹了。从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到一时间踪影全无,人们都在询问“EVD怎么了?”其中的故事,笔者会在下文揭晓。

总之时间到了2002年7月15日,阜国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在北京举办盛大的EVD技术体系新闻发布会并宣布,DVD升级换代产品EVD问世,年内将形成产业化规模生产。EVD刹那间又闯入了人们的视线!但随后又是长时间死一般的沉寂!

直到2003年11月1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EVD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与产业联盟发布会上,上广电、新科、夏新等9家国内家电企业正式发布了新一代高清晰度、高保真影碟机——EVD。同时宣布中国企业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EVD将在2004年大规模上市。EVD的此次现身,再次成为媒体的头条新闻,并在国内网民中激起了拥护民族工业的热潮。

然而至此,EVD的国际标准身份仍然在申请中……

“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下的EVD技术分析

无论是中国家电企业还是媒体,在提及EVD总是强调一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对于广大国人而言,EVD是家电领域内“民族精神”的象征和自力更生的结果。

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尽管至今有关EVD的技术内容仍有许多不明朗的细节,但笔者还是要就一些已经清晰的环节做一些可能令某些人失望的分析。

1. 不得不提到的EVD光盘

如上文所述,EVD所采用的光盘在物理格式上完全与DVD光盘相同,都遵循ISO16448标准。但EVD和DVD盘的逻辑格式则根本不同。

EVD盘继续沿用DVD的红光技术,与DVD盘相比,只是改变了光盘的内容表达方式,而并没有增加容量。在压缩方式一定的前提下,光盘容量越大,所携带的信息量也越大,从而对图像、声音的描述就越详细,也越接近于真实,达到人们所谓的“高保真”。蓝光DVD就是一种容量远远大于红光DVD的技术。

据了解,当时在制定EVD红皮书时,信息产业部和阜国公司曾在光盘问题上观点尖锐对立。信息产业部主张EVD能采用一种相对于“红光”能量更大、波长更短的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光盘容量。而阜国公司则坚持沿用“红光”。

造成两者产生意见分歧的原因,与他们各自所处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有关。信息产业部作为政府部门希望通过EVD的研发,带动国内IC制造、微电子、光电子等相关领域技术的全面进步,那自然希望高起点地发展真正的核心技术。而企业则以盈利为目的,至于技术进步不过是获得利益的手段,如果“诸C”们今天将12美元的专利费降低到2美元,相信他们明天就会退出EVD联盟。

最后,综合考虑了实际时间的限制和我国的技术基础,“红光”最终成为了EVD的光盘标准。光盘容量不增加而清晰度要提高,那么所有的重担都压到了视频和音频的压缩格式上了。

2. EVD的视频、音频压缩格式 是目前最大的疑问

据悉,EVD的视频压缩采用美国公司On2 Technologies (ONT)特许的VP5和VP6技术。据笔者一位亲眼见到过EVD的朋友透露,清晰度的确明显胜过DVD。笔者相信这是真的,但仍有疑问。声音、图像压缩编码的原理就是去除冗余,略过信号中不变的或人的感官不易察觉的部分,着重表现动态部分。这是基本原理,不会发生改变。而DVD的MPEG-2视频压缩技术也不是吃素的,EVD要达到所宣传的DVD 5倍的清晰度却不增加光盘容量,那么名不见经传的VP5和VP6将是多么优越的算法啊?
当年SVCD采用了优于VCD的声像压缩技术,的确在声像效果上明显胜过了VCD,但由于光盘容量没有增加,播放一部电影从2张光盘增加到了3张,使用非常不便。笔者始终怀疑是否有这样的可能:当要达到EVD厂家宣传的207万像素(1920×1080i)时,一张光盘就装不下——如果播放一部电影还需要2张光盘,那简直是播放机发展的笑柄了。而如果要装下一部电影却必须降低清晰度,那么EVD在图像上的优势就比较有限了。

至于EVD的声音格式——EAC,目前的报道还很不充分,还不清楚核心的编码方式是什么。但考虑到国外MP3、WMA、RealAudio等压缩算法成熟多年,而我国却始终没有创造出能与之匹敌的算法,更别说直接挑战DolbyAC3和DTS。因此估计关键部分也是使用了国外技术。何况DolbyAC3和DTS的一大特点就是对电影声场的营造,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而我国在电影拍摄、制作手段上的全面落后自然还无法在环绕声场上与之竞争。

3. EVD的核心部件我国无法生产

无论在以前的VCD时代还是今天的DVD时代,我国企业始终充当着买来别人的核心部件后组装、打螺丝的角色。无法生产先进的激光视盘机核心部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仍是我国家电企业的基本状况。EVD也不例外。

光头将肯定依赖进口,由于是普通红光DVD光头,具体的供应商将会随行就市。但芯片仅能依靠美国LSI Logic公司的供应。

LSI Logic是美国一家著名的芯片公司,原来只从事通讯及军工方面的芯片设计及生产。后欲进军信息家电市场,于是就于2002年初并购了另外一家著名的芯片制造公司C-Cube。C-Cube是最早生产VCD芯片的制造商,后来也生产DVD芯片。但是在DVD时代,C-Cube的市场地位被其他后来居上的芯片厂商颠覆了,最终成为了LSI的盘中餐。

2001年底,中国申报EVD国际标准的提案,刚刚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接纳。按正常程序,应该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申办的程序继续推进标准的确立。首先向参加组织的各成员发放标准的具体文本,征求意见和答辩,再经过几个反复后,形成最后文本,并提交委员会进行投票表决。如果表决通过了,标准就被确立。

然而就在此时,我国方面却紧急要求暂缓此进程——自己暂停了自己的EVD国际标准运作!

原来,信息产业部科技司的专家突然意识到一个可能对我国很不利的情况。由于阜国公司仅仅研制出了EVD的原理样机,离真正的设计定型及商品化还差着十万八千里。打个比方:一个人只有造航模的实力,却有了有关真飞机的概念,如果马上去注册飞机的专利,那么即使他有专利也造不出来,只不过便宜了那些有能力造真飞机的人。EVD也一样,技术方案拿给各成员一咨询,中国企业的想法一目了然,而自己却实现不了,甚至可以说怎么去实现都不知道,所以EVD的国际标准地位此时一确立只会让外国公司抢先生产了占领市场。

这就出现了上文提到的,自2001年底至2002年中期的EVD第一次销声匿迹。

在此期间阜国公司与一些芯片公司进行了合作。所谓的合作就如同发包工程一样,阜国公司定任务,芯片公司去完成。但效果又都非常不理想。自己做不了,小公司做不好,大公司不愿意做。于是万般无奈之下,阜国公司于2002年7月在北京举办EVD技术体系新闻发布会并宣布,DVD升级换代产品EVD问世,年内将形成产业化规模生产。其实当时甚至连应该用什么芯片来做EVD还都没有决定,八字最多划了一撇。而这么宣传的目的则是为了进一步给EVD造市,吸引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参与开发。  

而恰巧此时的LSI刚进入DVD领域,面对这块蛋糕又拉不下面子和一些小公司争食,因此一时间不知道应该从何处下嘴。总想在这个刚涉足的领域独树一帜的LSI迅速被中国的EVD方案所吸引——用自己现成的“多米诺8600”芯片,不需要做太大的硬件改动,只需要改动软件增加对EVD的兼容即可。如果项目失败,对自己毫发无损;如果项目做大,那是飞来横财。于是LSI与阜国公司迅速达成协议,由阜国公司提供EVD源代码,然后由LSI固化为芯片。而芯片必须在2003年6月底以前成型,以便在随后的三四个月供厂家消化和进行大批量生产的准备。只有按照这个时间表,才能赶到2004年春节旺销。值得指出的是:合同中特别提到“知识产权为阜国公司所有”。

从此,LSI正式帮助阜国公司研发EVD专用芯片,而EVD又从媒体的视线中消失了,进入了从概念到实物的研发阶段。
  
4. 媒体宣传的EVD的特殊功能

EVD的一些特殊功能其实并不神秘。LSI的“多米诺8600”芯片就解决了大问题。这块芯片使用了名为“VX works”的功能强大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这种系统被广泛运用于美国的军事卫星、巡航导弹系统。它集成了完善的TCP/IP协议,支持上网功能。EVD宣传的所谓256色可浮动字符,并支持透明色字幕、可上网等优越性都是源于“多米诺8600”的超强能力。

但同时由于VX works过于庞大,所以需要“多米诺8600”这样的运算速度很快的CPU才能支持。因此LSI芯片价格昂贵,但功能针对性较差,同时造成了相当的资源浪费。在业内就有人说LSI的DVD方案是“大牛拖小车”、“杀鸡用宰牛刀”。

目前DVD也处于发展进步之中。比如上网功能,其实已经有ZORAN等公司的多款芯片支持了此功能,但由于还没有客户需要所以没有提供。因此EVD的一些独特功能也并不是那么神奇。
  
5.“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下的EVD

从上不难看出,中国企业在宣传EVD所使用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真正意义。核心技术基本都是国外的现成技术,我国企业只不过买来做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和集成。

此外,EVD的技术转让方式中还有区别。比如VP5和VP6的视频压缩技术就属于“特许使用”的类型,中国公司将支付On2公司100万美元的“特许使用费”,以后每生产一台EVD播放机还将支付2美元。但中国公司的确可以获得该视频编码的源代码。然而芯片等核心部件的生产工艺绝对不会被转让。比如LSI,该公司是美国重要的国防产品供应商,他们的芯片广泛应用于美国的卫星、巡航导弹、战斗机等尖端军事系统。如果他们将向中国泄露芯片的研制细节或生产工艺,那么第一个不答应的就是美国国防部了。所以中国今后如果生产EVD还是只能走购买国外核心部件后组装的路。

EVD是否真的就比DVD先进?现在还很难说,因为单碟装2小时电影的EVD图像、声音质量如何谁也没有见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EVD在关键环节所使用的外国技术之多恐怕要令所有的“民族工业发烧友”们失望了。不过知识产权的确是中国企业的,只不过不是自己开发的而是花钱买回来的,当然最后这笔钱化到成本中由消费者来买单也是毫无疑问的。无怪乎有人把EVD项目称为“空手套白刃”了。

二、EVD的使命和市场前途

未来战士的真实使命:中国企业为什么要研制EVD

看完上文,一定会有很多人产生困惑。凝聚着国人期待和梦想的EVD的研制,为什么从最初到现在都存在着矛盾和迷团,为什么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又是如此之大?其实,中国决定开发出EVD的初衷就决定了今天的现实。

中国企业在DVD专利费上得到了一个教训:谁掌握了标准就掌握了市场。因此中国企业当年决定研制EVD的本质目的就是定出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世界标准。而当中国企业手里有了一两项标准,就能在与世界诸强的谈判中钳制对手,使对方有所顾忌,不能在专利费上漫天要价。试想一下,如果中国掌握了MP3的专利,尽管这项专利不属于DVD范畴,与DVD所有的2000多项专利相比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但也能在中外企业谈判时极大缓解中方的压力。

所以在EVD研制开始后的几年间,所有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国际标准的身份。甚至头脑发热到出现了前文提到的情况——在EVD标准上报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时候,都没有考虑到别人有能力实现此标准,反倒是自己没有能力去实现自己定的标准。因而申报工作被信息产业部紧急叫停。

此外,在EVD的研制过程中还有这样一件鲜为人知的插曲,突出反映了中国企业的这种想法。2001年8月,EVD原理验证机完成;10月,IEC/ISO又受理了中国EVD的技术标准提案。此时EVD项目的1000万研制经费已经耗尽,就有部分EVD参与企业认为阜国公司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可以解散了。当时EVD仅仅处于验证阶段,与LSI还没有接触,而完成验证机的方案是根本不可能用于实际生产的。可以说中国企业只是做到有了EVD这样一个概念,并证明此概念可行,然后就等着国际标准的证书了!至于EVD这个概念的商品化,以及以后如何在市场上推广并最终战胜DVD,压根就不在多数中国企业考虑的范畴之内!在此关键时刻,信息产业部和上广电为EVD的继续发展做出了重大支持。上广电的顾总表示追加1400万的投资,之所以投这个数额,是避免控股。因而,在今天多数国内企业按兵不动时,独见上广电一马当先,EVD的产业化基地也设在了上海。

而信息产业部在牵头搞EVD时的初衷却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国际标准。作为政府部门,他们希望通过EVD的研制带动国内相关技术和相关产业的极大发展,整体上追上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个别学科领域能达到世界领先。从而引导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真正取得突破。

在这两种不同思路的指引下,信息产业部与企业联盟多次产生分歧,前文提到的在光盘格式问题上的争论就是体现之一。

DVD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汇集了当今多领域、多学科的众多前沿技术。中国在应用数学、微电子、光电子、大规模集成电路……这些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领域的水平到底如何,很多专家都比笔者清楚。中国在短时间内根本不具备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独立开发EVD之类高技术产品的能力。

写这些文字的时候笔者的心情是很不好受的,作为中国家电从业者中的一员本人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但又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相信从事EVD研发的专家也难接受,所以才会在EVD中采用如此之多的国外技术,用一些媒体的话叫做“为我所用”。

虽然信息产业部的出发点是好的,照他们的方案总有一天中国会赶上并超过“诸C”们,但时间不允许。毕竟企业才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在最后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EVD的研制更多地在中国企业的思路下进行。
  
各怀心事,EVD前途解析

自从EVD开始研制之后,国内的许多媒体都在分析EVD是否能取代DVD,并热衷于为EVD“挑战”DVD寻找不足。而在2003年10月,上广电正式宣布EVD将在次年大规模上市之后,一些媒体更是盲目大呼“EVD时代逼近”、“DVD终结者”。此类报道过于无知,在此不做批驳,只是客观地分析一下EVD的市场前景。
  
EVD的市场前景不外乎3种情况

1. 取代DVD,成为被广泛接受的新一代世界影碟机通用标准。
2. 夺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与DVD长期僵持不下。
3. 热闹一阵,无果而终。
  
1. EVD参与市场竞争的劣势

应该说,EVD的上市面临巨大挑战。前有DVD这只拦路虎,后有蓝光DVD为追兵。虽然现在蓝光DVD还不成熟,比如还不兼容红光DVD。但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所有的技术问题都会在2至3年内解决,并且一定会兼容红光DVD。届时蓝光DVD超巨大的光盘容量会实打实地提高影碟机的视听表现力。在蓝光DVD面前,EVD的技术毫无优势,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尽早批量上市,在时间上抢得先手,把市场做大。

但要把市场做大又谈何容易。

首先就是软件市场几乎为空白。目前时常有报道:好来坞已经有多家电影公司支持EVD,准备发片。把发片对象专门定为盗版猖獗的中国市场,总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估计不会是大电影公司。

其次是价格。既无充足的EVD碟片可放,又要动摇DVD经营多年、盘根错节的基础,唯一的选择就是兼容DVD。那么DVD专利费就跑不了,再加上EVD需要向外国公司交纳的专利费和LSI昂贵的芯片成本,EVD的售价将会明显高于DVD。高价买台机器回家看DVD的人应该还不多。除非对EVD销售进行财政补贴,否则不会有竞争力。但如今是市场经济,哪个公司会放着刻录DVD这样的赚钱生意不做,却去为了EVD赔本赚吆喝呢?

此外,EVD暂时还没有提供刻录领域的规范及解决方案。一项新兴的数字娱乐格式想要在市场上推广,就一定要提供有效的刻录方案,否则就无法在电脑、网上、光盘……所有媒质中自由流通。现阶段EVD在这个方面非常不利。
  
2. 跨国公司可能的对策

面对中国媒体和企业全力鼓吹的“DVD终结者”,世界DVD诸强目前的反应普遍比较平淡。他们的确没有心急上火的必要,因为他们手中握有的几张大牌使得他们可以稳坐钓鱼台。

在技术上,蓝光DVD还不成熟,短期内没有冲击市场的可能。但以“便携式DVD” 和“刻录DVD”两款机型冲击市场,估计EVD要招架也够戗。众所周知,当前普通DVD单放机的利润已经微乎其微,DVD项目的利润主要集中在了“便携式DVD” 和“刻录DVD”上。

把现有的EVD方案转为便携式有许多问题。突出的一点就是LSI的“多米诺8600”芯片运算速度快,发热量高。用在刻录DVD这样的大家伙上通常要加散热片,而这对于便携式方案是非常致命的。即使能达到便携式的使用要求,估计也要花去相当一段时间。
此外,EVD还要全力提防DVD刻录机的猛烈攻击。目前在欧美日市场,刻录DVD的产品已经批量上市。向可录、可播的家庭信息、影音娱乐中心发展将是DVD下一步的发展趋势,并将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使用趣味。结合作为电脑外设的DVD刻录光驱以及可擦写DVD盘片的普及,刻录DVD的推广基础远非EVD可比。2003年,世界刻录DVD机市场销量迅猛增加,并且涌现了一批售价在350美金左右的机型。估计今年刻录DVD机会在国内批量上市,并且零售价格降很有可能降到2000RMB左右。虽然LSI公司在DVD刻录领域实力雄厚,但那是基于MPEG-2的编码方式,EVD与此完全不同,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LSI肯定解决不了,况且出于成本考虑LSI是否愿意去做还两说了。就目前的趋势看,EVD还没有出刻录机的迹象,在刻录领域还没有与DVD竞争的能力。而一旦刻录DVD机也在我国普及,那么将会进一步巩固DVD以及MPEG-2压缩技术的核心地位。

其次,DVD诸强能通过其优势地位控制住EVD的威胁。

比如2003年间,LSI公司与美国APEX家电公司联手,在市场上继飞利浦之后第二个成功推出了DVD+RW刻录机,一年内股票市值翻了一倍。而DVD+RW联盟的牵头公司就是“3C”集团中的飞利浦和索尼。如果他们感受到了EVD的威胁,就有可能迫使LSI在已经取得巨大利润的市场和一个前途未卜的市场中进行选择。因此,身为“卖技术的二流企业”——LSI,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卖标准的一流企业”——DVD“诸C”们。而中国企业由于光有EVD专利却没有核心技术的现实,将只能不幸地处于食物链的最底端,属于“卖产品的三流企业”。
  
3. 解读中国企业的进退方案

EVD于2004年上市则要面对严峻的局面;如果不上市却很有可能彻底死亡。针对此局面,一些“专家”开出了治世良方——加快EVD的产业化。诚然,今天的中国企业基本控制了世界影碟机的下游整机生产。如果中国企业联手大规模推出EVD,的确存在把市场做大的可能性。但是现在已经是市场经济了,什么都要讲究效益。如今的生产是跟着定单走,如果在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大量生产EVD,一旦最后没有卖掉,谁来买单?是这些“专家”还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买单呢?

好在我国的企业在EVD项目上的实际行动并没有他们向媒体说得那样狂热。除上广电、新科等公司决定先小量生产外(尚不知道具体产量,但据机芯市场的情报:上广电于2003年下半年曾向某公司,为EVD下了3万台机芯定单),其他大部分公司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向市场小量投放一批EVD机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可以试试市场的反应,另一方面是研制EVD出发点的继续,如果不上市就谈不上有资本钳制“诸C”,也就失去了研制EVD的意义。

而其余企业的观望态度虽然消极但的确属于谨慎之举。他们在观望同行的行动,在观望EVD是否会成为国家的产业标准,也在观望国外公司的表现,一旦他们在DVD及刻录DVD的专利费上有所松动就准备重开专利费谈判。同时他们也在等待,等待着如果上广电、新科的EVD市场推广计划成功,那么届时以EVD项目发起公司的身份入市获取利润也不迟。惟有如此方能作到:进可攻、退可守。

  
基于目前的市场现状,笔者对以后的形势有如下判断:

第一 EVD不会成为国家强制标准。

使EVD成为国家标准,是一些企业的空想和媒体的无知,绝对不会发生。如果国家强制规定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新一代影碟机一定要兼容EVD,首先就会引起有关产业保护的国际调查。同时,中国企业会与世界DVD诸强彻底决裂,导致的后果将是外国企业退出原本份额就不大的中国整机市场,转而调高DVD的专利费;而中国企业将失去所有的国际DVD市场。这将最终是对中国企业很不利的、真正的专利大战。

第二 中国企业会继续把推广重点放在刻录DVD等项目上。

面对利润显而易见的刻录DVD市场,没有一个企业会放弃。中国公司会进一步与刻录方面的国际开发商磋商有关专利费的问题,并争取尽早在国内上市。虽然这样做对EVD很不利,但确实是符合经济规则的举措。
EVD今后的命运究竟会如何?究竟会是3种可能中的哪个?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暂且保留自己的观点,时间会给大家最客观的答案。但有一点应该明确,在中国企业头脑中,EVD是作为钳制DVD专利拥有者的手段而进行开发的。如果EVD产品最终如SVCD一样没能占领市场,但确实为降低DVD专利费而作出了贡献,那么也应该算是另一种成功。

结束语:努力才能带来美好未来

事实上,谁掌握了被世界广泛认同的标准,并同时掌握了别人无法企及的、实现该标准所必备的核心技术,才算掌握了未来的市场和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控权。发展的中国和人民呼唤我们自己开发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领先的影碟机,而不是一堆高价买来的技术的组合。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家庭影院技术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