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新品 查看内容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众多的DVD企业,谁在理会蓝光?

2009-8-11 09:40 3824人围观 新品

DVD的下一代产品是蓝光,而中国企业到现在依旧无动于衷,国外企业早已动手了。
  DVD企业似乎正在重演20世纪90年代末VCD公司纷纷倒闭和陷入困境的一幕。2004年前5个月,在DVD生产企业云集的深圳宝安区,已有近30家企业先后倒闭。另据报道,著名碟 机企业——先科集团负债已逾10亿元,新建的南昌基地也已停顿,企业重组可能提前于6月开启。
  谁倒掉了?
  “可以肯定的是,倒闭的都是那些规模不大、技术门槛不高的DVD生产企业。”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广播电视处处长白为民对《财经时报》说,“通常这些企业只能组织一些小规模的生产,产品卖不了好价钱。”
  1997年,先科率先研制出中国第一台DVD视盘机,受火爆利润的诱惑和DVD行业门槛低的影响,从中国最大的长虹彩电生产基地,到庞大的珠三角家电生产基地,从上海、南京、苏州的电子生产厂家,到国际彩电巨头,都不约而同加入到DVD的生产行列中来。而国内的很多企业都是小型电子厂家。
  据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提供的资料,2003年中国DVD生产企业超过100多家,产量接近1500万台,达到全球生产量的50%以上,但国内市场顶多消化掉500万台。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众多厂商陷入到了身不由己的价格战中。比如LG推出了598元的DVD,松下更是推出了595元的超低价产品。“价钱压得太低,中国中小企业挺不住了就会被淘汰。”白为民说。
  国内DVD企业还不得不承受由国外企业抛出的“专利费”紧箍咒的影响。以飞利浦为首的3C联盟率先向中国DVD发起知识产权攻势,日立、松下、三菱电机、时代华纳、东芝、JVC六大DVD技术开发商(简称6C)又要求中国企业每台90美元左右的DVD要缴纳20美元的专利费。据统计,国内企业每台DVD的专利费最高已达26.2美元,占生产成本的20%至30%,这意味着DVD厂商利润的再次流失。
  “这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清华大学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徐端颐教授对《财经时报》说,“中国DVD企业由于没有研发新一代的DVD光盘格式,完全照搬别人,外方很容易取证你侵犯了对方的知识产权。”
  他认为,DVD众多小企业的关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些企业没有掌握DVD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掌握在外方手中”。
  重复VCD的命运?
  徐端颐认为,DVD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正在重复VCD当年的命运。
  1994年激光VCD视盘机进入中国市场时,只有国外品牌在中国一花独放,每台售价5000到8000多元。随后,以长虹、康佳、TCL、海信、熊猫等为代表的国内彩电巨头、小型电子厂家、国际著名电子企业,都杀进VCD领域。中国VCD产量从1994年的2万台、1996年600万台猛增到1998年的2000万台。
  1998年,VCD处于发展高峰,每天生产VCD100到1000台的散户企业超过600多家。即便在这种状况下,中国VCD企业仍然没有掌握诸如VCD解码等核心技术,而将更多精力放在扩大生产、增加市场份额上。
  “在中国企业抢着做VCD时,日本、美国厂商却不做,他们做DVD。”徐端颐说。这些跨国企业生产VCD只在中国销售,在国外不仅没有市场,也不生产。1998年,一直潜心于DVD研究的索尼、日立、夏普、飞利浦等十多个国外名品DVD进入中国市场,并以人民币4000元左右的价格出售,比当初VCD进入中国市场时还要低廉。
  “中国企业与此同时却在醉心于扩充VCD产能。”徐端颐说。随着VCD产量的激增、升级产品DVD的出现,导致市场需求的收缩,VCD企业身陷价格苦战。2001年8月,DVD销售量首次超过VCD,中国多数未来得及产品升级换代的VCD小企业,陷入了万劫不复之中。
  谁在理会蓝光?
  尽管有前车之鉴,但在徐端颐看来,类似的错误还在继续。
  “DVD的下一代产品是蓝光,而中国企业到现在依旧无动于衷,国外企业早已动手了。” 2003年4月10日,索尼公司正式推出世界首款量产的蓝光光盘录像机,定价折合人民币约3万元。
  而且,国外企业已经为蓝光产品展开了标准之争。2002年1月,飞利浦、索尼、日立、松下、夏普、三星、LG、先锋和汤姆森多媒体9个成员,确定采用蓝色激光存储技术为下一代高密度DVD的标准。
  但东芝认为这种标准无法与现有的DVD技术兼容,也无法使用现有的光存储生产设备,便与NEC联手,于2003年8月推出AOD标准。AOD与蓝光DVD格式不兼容,存储密度较小,但可利用现有设备进行生产。
  “日本公司之所以这么积极研发,制定产品标准,就是因为哪一个公司拥有新规范的知识产权,就等于拥有市场。”白为民说,“其他厂商若想生产相关设备,就必须缴纳高额版权费。”这种故事已经在DVD行业演绎过了。
  徐端颐估计,大约在2008年,蓝光将大规模投入生产。“其实我们清华实验室这个月底蓝光DVD也会有结果了。但直到现在,没有一家国内企业为此找过我们,来和我们进行业务接洽的都是国外或者台湾公司。”他说。
  徐端颐感到无奈:“也许国内企业规模不够大,也许是企业不考虑技术创新。不管怎样,这样下去中国DVD企业将重复VCD当年的遭遇。”
  不过,在白为民看来,DVD还将有一段时间的生命力,“这个市场还有潜力可挖。”但与此同时,她认为中国的DVD企业也要做好产品升级和差异化,在这方面新科电子有些代表性。
  “虽然我们重视国际市场和渠道开发,但更重视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等级。”新科电子发言人樊文建对《财经时报》说,“这也是企业得以长期生存的关键所在。”
  新科早在2002年底就确定DVD的三大发展方向:时尚化、小型化和高科技化。“新科力求与别的企业产品拉开档次” 。(信息来源:新浪科技时代)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