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新品 查看内容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西方著名作曲家介绍

admin 2009-10-29 11:32 15083人围观 新品

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

1928年生于科隆附近的默德拉特,父亲是乡村教师。5岁开始学钢琴、小提琴和双簧管。1945年在家乡务农,1947-1951年在科隆高等音乐学校学钢琴和理论,1952年就读于科隆大学。1950年随弗兰克·马丁学作曲,并自己开始对勋伯格、巴托克和韦伯恩进行分析研究。1951年写了用钢琴、双簧管、低音单簧管和打击乐演奏的《十字形游戏》。1952-1953年随梅西昂和米约进行深造。曾在法国广播电台具体音乐播音室,科隆、西德广播电台电子音乐播音室等地工作。1954-1956年在波恩大学随迈尔·埃普勒研究语音学和音响学,从而懂得怎样产生数目无限的音响及其置换。1954年任埃默特创办的《序列》杂志编辑。1958年在美国举行最早的讲课性音乐会,从此常以讲师和小型合奏团指挥的身份到各地巡回宣讲。世界各地的学生纷纷前来向他请教。1957年他应聘任达姆施塔特作曲班主任,随后美国有好几所大学请他担任客座教授。1963-1968年在科隆创办讲授新音乐的讲习班,1971年起任科隆高等音乐学校作曲教授。1955-1971年,施托克豪森在《时段》、《循环》、《群》、《行进》等作品中,不断地重新检验自己的“音群作曲法”理论并寻找新的表演手段。他有一些作品很为广大的听众欣赏,诸如《少年之歌》、《音准》等。此外,他还出版有多卷本的理论著作。

  著名作品
管弦乐曲:《形式》、《点》、《对位》、《游戏》、《群》、《正方》、《音栓》、《壁画》、《渡》、《崇拜》、《光》、《年光》、《迈克尔斯环球旅行》
室内乐合奏曲:《三首歌》(高音和室内乐队)、《速度》(五件乐器)、《叠歌》(钢琴、钢片琴、打击乐)、《时段》(女高音、四个合唱队、十三件乐器)
电子乐曲:《麦克风Ⅰ》、《麦克风Ⅱ》、《混合》、《短波》、《天狼星》
打击乐:《循环》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1906年生于圣彼得堡,9岁开始跟母亲上钢琴课,1916-1918年在格拉泽尔音乐学校学琴。1919年进彼得格勒音乐学院,曾得到格拉祖诺夫的鼓励和帮助,随尼古拉耶夫学钢琴,随施滕贝格学作曲。1926年他的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上演,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肖斯塔科维奇对前苏联社会主义怀有坚定的信念,探求能用自己的音乐以各种途径来为国服务。1937年他创作的《第五交响曲》,从问世至今一直是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1937-1941年,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教作曲,1941年列宁格勒遭受德军围困时,他当过消防队员。从这种生活经验中产生出他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这部作品不仅在前苏联,而且在美国和英国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940年,他的《钢琴四重奏》曾获斯大林奖金。1943年,肖斯塔科维奇定居莫斯科,任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教授。1943-1948年间写的某些重要作品,却不得不有待斯大林死后较为开放的时期才有机会上演。1949-1955年间,他又创作出一些最优秀的作品:第10到第15交响曲,第6到第15弦乐四重奏,两首大提琴协奏曲,《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和中提琴奏鸣曲,《米开朗基罗诗组曲》等,开创了他一生事业中伟大的阶段。1958年和1974年,他曾两度访问英国,并成了布里顿的密友和崇拜者。1969年他得过一次严重的心脏病,此后健康情况一直不佳。1975年,肖斯塔科维奇在莫斯科去世,享年69岁。

  强制下的欢乐
  肖斯塔科维奇生前曾受到批判。他死后所出版的回忆录中说:“当我发现自诩为我的音乐最有权威的解释家、指挥家根本不理解我的音乐时,我愕然了。他居然说我的《第五交响曲》和《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的最终乐章表达欢乐。我根本就没那样想过。《第五交响曲》中采用的主题明眼人一看便知,那是强制之下的欢乐,那是鞭笞之下的命令,‘喂,你欢乐吧,欢乐吧,那是你的任务!’于是,被鞭挞的人站起来,蹒跚着,他说,‘是啊,我要欢乐,我要欢乐,那是我们份内的事!’多么庄严!如果听不出这些,那就等于是聋子了。”

  著名作品
歌 剧:《鼻子》、《姆钦斯克的麦克白夫人》
音乐喜剧:《莫斯科,可爱的稠李》、《赌徒》(未完成)
芭 蕾:《黄金时代》、《霹雳》、《明亮的小溪》、《空想家》
管弦乐:《升f小调谐谑曲》、《主题与变奏》、《降E大调谐谑曲》
交响曲:《f小调第一交响曲》、《d小调第五交响曲》、《C大调第七交响曲》、《e小调第十交响曲》
协奏曲:《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小提琴协奏曲》、《F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G大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
组曲:《黄金时代》、《霹雷》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

1891年生于松佐夫卡。3岁时母亲教他钢琴,并鼓励他作曲,9岁写了一部完整的歌剧《巨人》。1904年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利亚多夫学和声、对位,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学配器。之后随安娜·叶西波娃学钢琴,随切列普宁学指挥。学生时期已创作并发表了一些作品,其中有两首钢琴奏鸣曲和《第一钢琴协奏曲》。1914年出访伦敦,1917年创作了他的《第一交响曲》,这是一部再现了海顿精神的20世纪的精品。该作于1918年首演于彼得堡后,他便离开俄国去美国,以演奏自己作品的独奏钢琴家身份出现于纽约。1921年间,他受托于芝加哥歌剧院创作了歌剧《三桔爱》。1920年起定居巴黎,作有著名的第一、二、三交响曲、只为左手弹奏的《第四钢琴协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彼得与狼》等。这些作品使他在全世界获得声誉,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中最有力量和最独特的作曲家。1933年普罗科菲耶夫返回前苏联。在电影音乐、舞剧音乐中,他找到了展露自己特殊才华的途径。1941年开始创作他的力作——歌剧《战争与和平》。1944年写下了他那最丰富、最有英雄气概的《第五交响曲》,首演获得很大成功。1953年,普罗科菲耶夫在莫斯科去世,享年62岁。

  著名作品

歌 剧:《战争与和平》、《三桔爱》
舞 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灰姑娘》
交响曲:《第一交响曲》(古典)、《第五交响曲》
管弦乐:《西古提组曲》、《彼得与狼》
协奏曲:《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左手)、《G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室内乐:《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弦乐四重奏》
钢琴作品:《a小调第六钢琴奏鸣曲》、《降B大调第七钢琴奏鸣曲》、《降B大调第八钢琴奏鸣曲》
电影配乐:《基日中尉》、《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普罗科菲耶夫是一位热心作曲新技法、新风格的前苏联作曲家。早期创作具有探索性质,风格变化不定,其中包括新古典主义、结构主义和原始主义等倾向。中期创作,在创作的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与西方现代音乐有广泛的联系,并受音乐上各种派别的影响,作品具有现代主义特征。晚期则重视选择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力求音乐语言大众化,创作体现了直接传承下来的前苏联作曲家的传统:旋律明朗、抒情,结构明晰、洗炼,音乐富于激情。他的音乐体现了19世纪的民族乐派进入20世纪之际的大胆与光彩的风貌。“基日中尉”为国捐躯,活脱脱一幅“皇帝的新装”图。
  普罗科菲耶夫据此情景创作了一组曲子,共五段,分别为:《基日
原作者: chinaaudio 来自: 转载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