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全集 由于贝多芬日益仰赖记忆,因此也越来越仰赖年轻时熟知的素材:停顿法的和声、十八世纪的主题、弦乐四重奏固有的声音,及诸如奏鸣曲、赋格曲,及主题与变奏等标准形式。晚期的弦乐四重奏由于是自成一格,规模有逐渐变小的趋势;例如每一首曲子都没有规模宏大的开场乐章。但是在另一方面,却也具有吊诡的扩张——表情的范围、节奏、和声、色彩,以及时间本身(即使是短小的乐章仿佛都能使时间静止)。
String Quartet in E flat major
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Op.127 为完成俄国王子加利钦特(Prince Nikolaus Galitzin)的委托,贝多芬于1824年5月开始写作这部作品,并在第二年2月完成。 开始的引子带着重音以精力充沛密集厚实的和弦给人强有力的沉重感,接下来的快板主题线条很长,较为柔和,虽然是一种复调的织体,但低音保持了与主题三度平行的进行。当中提琴奏主题时,其它声部紧跟着,音量增大了,贝多芬式的火气也出现了,但不久又消退了。与第一主题性格类似的第二主题比较歌唱,复调的织体似乎表达了一种复杂的心情,当引子的和弦再次出现时,发展段开始了,此时命运动机的快板主题在对比中展现了希望,推向了高潮,在发展段结束前,引子第三次又出现,比前两次都更响,再一次在不知不觉中回到快板,最后越来越轻,精力似已耗尽,却仍充满柔情。 第二慢乐章中贝多芬的精神再一次得到体现,基于崇高庄严的两个主题,宁静而纯朴,表现了最高贵最深刻的伤感,舒曼曾说:“这段音乐不是仅15分钟的短时间,它将是永恒的。”慢板开始在模糊的背景下出现了忧郁主题的倾诉,人们都以为这将会是一首与其它慢板同样的悲歌,然而这十八小节却引出了五个变奏:第一变奏 情绪与主题相似,好象是主题的进一步呈述。第二变奏 具有晚期不同的特性,由两个低音乐器打着小鼓式的固定节奏,两把小提琴出现了竞争式的交替对话。第三变奏 这个变奏带着深深的宗教意识,像是一位虔诚的教徒在祈祷,当大提琴在高音区奏出时,几乎接近于无伴奏合唱的人声效果。第四变奏由大提琴和小提琴轮流奏出三连音顿弓和持续的旋律,带有与第一、第二变奏相似的忧郁性格。第五变奏 在经过十三小节的间插段后,小提琴以十六分音符奏出,其它声部以音阶式加入蜿蜒的进行,这段是除第二变奏外又一次较为激动的片断。结尾又一次以三连音引入,在主题终止的基础上又作了扩大,似乎意犹未尽,恋恋不舍。 诙谐曲生动有活力,从慢板中升华了的精神世界回到了世俗社会,在四下拨弦后,大提琴开始奏出节奏化的尖锐主题,这首诙谐曲无疑是贝多芬写得最好的诙谐曲之一,与作品59之一不同的是,前者是由动机的变化对比来发展的,而这首是以胚胎式的逐渐成熟地推向高潮。在旋转式的中段中,在其它乐器重复音伴奏下,小提琴华彩式地上下跑动,开始象小溪般地潺潺流出,逐渐发展成咆哮的大河。 第四乐章是一首快乐的,放松而亲切的终曲。主题简朴通俗,在这里贝多芬未标速度术语,这可能是遗漏了,从音乐的内容来看应为快板。第二主题变得幽默有趣,几个主题在乐器间对置、并列、交替。发展段中更是将动机扩大,又以对位手法将连接的材料充分展开,结尾时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尾声,调性、节奏全变了,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丰富感情的缩影。 String Quartet in B flat major
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Op.130 在作品127后,贝多芬接下来写作的是A小调作品132四重奏,降B大调的这一首虽是为俄国王子所写的第三首,但在出版时却是作为第二首,因此它的编号成了130,反而在132a小调之前。这首作品开始写作于1825年3月,八个月后完成,贝多芬在这时身体和精力都有所恢复,情绪也比较快乐幽默,应该说这首四重奏是在他晚年不幸生活中最具幽默的一首,而其乐思的流露也是极其自然,带有幻想的陶醉。在贝多芬的谈话笔记中,他称这首乐曲为“亲爱的四重奏”。 不知什么原因并未出席于1826年3月21日的该曲首演音乐会,而等候在附近的小酒店里,直到他的朋友、四重奏第二小提琴首霍尔兹飞奔着去告诉他演出十分成功,在听众的要求下又重演了第二和第四乐章,贝多芬说:“是呀,这几段是精致的,但为什么不是大赋格重演?”最后乐章的大赋格极长,使听众和评论家都感到困惑,一位出版商考虑到贝的性格,就以迂回的方式建议这首赋格曲可单独成为一个作品,希望贝多芬另写一首终曲取代,贝多芬同意了,在1826年11月,他带者病痛的身体,很快写出了从头至尾愉快而平静的终曲。 第一乐章安静的慢板并不是个序曲,而是主题的一部分,它重复了多次,并和其它材料结合在一起,快板同时带出了两个乐句,一个是跑动的十六分音符,另一个是大音程跳跃的四分音符。该乐章的第三个动机,是由一提介绍的象小瀑布式的下行音型,这材料来自慢板开头的大提琴声部第二主题由大提琴在C弦的高把位单独奏出,松散的发展部包含了三个动机及慢板的片断。在结尾处也是速度多变,有人描写这乐章说是帝王的尊严与玩笑并存。 急板的次乐章虽未标上诙谐曲,实际上是非常典型而丰满的诙谐曲,表了现了贝多芬性格滑稽的一面,尤其是交替性的中段,小提琴的三连音音型里坚持重复了54次,由于节奏上强调的是弱拍,f与p的交替就象是光线明暗的效果,充满了戏剧化的紧张度。第三乐章 设计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气氛,混合了愉快和忧伤,两小节引子后中提琴在暗暗的低音区开始了阴沉的主题,大提琴的顿音改变了乐曲的性格,使其转向了开朗。对比旋律是活波快乐的,第二次插段时一提奏出了叹息恳求的旋律,此时二提的装饰音跳音却防止了它的过度悲伤,乐章其余部分基本是自由的变奏,重复前面的材料,最后以明亮而感叹的和弦结束。 第四乐章是首德国风格的舞曲也是这首四重奏中的第二首诙谐曲,第一部分抓住了摇摆的节奏,是一种三拍子的德国农民舞蹈,中间部分也是乡村的舞蹈风格,三个重复的音形成了突出的旋律,乐曲的展开和回复到开头的精巧安排是特别有趣的。临近结束时旋律被拆成了片断出现,再次突出了幽默性格。 第五乐章如诗一般柔和的Cavatina(意大利语,意为短小的咏叹调),代表了贝多芬内心的音乐。按贝多芬自己说这是创作于1825年夏天,当时他正处于深度忧郁之时,他的朋友说贝多芬写这首音乐是含泪创作的:“他在精神上是这样至诚,以致只要提起这段音乐,他眼泪就会涌出。”这首短歌是对苦恼不能容忍的祈求,也是对快乐与和平的恳求,这是一首永不停歇的歌,一句连着一句,一下子就把听众抓住,在乐曲第43小节处,贝多芬标上了“沮丧”,此时小提琴停停歇歇地哭泣,心情十分沉重,最后终于得到了安慰,并在安慰声中远去。 贝多芬以此曲代替了原来的大赋格,这是在1826年11月在他兄弟的住处写的,是在他严重的腹痛间歇写成的,此病导致了他四个月后的去世。中提琴开始的节奏象是吉它的伴奏音型,主题以微微的快乐开始,材料是从第一乐章中的快板而来的,结束的节奏使人回想到这首四重奏的引子。 舒伯奇四重奏团在1826年12月介绍了这个新的终曲乐章,并于1827年4月重新完整地演出了这首四重奏,但这已是作曲家去世后一个月的事了。
Great Fugue in B flat major
降B大调“大赋格”,Op.133 《大赋格》原为作品130的终曲,现在多数的四重奏组将《大赋格》作为单独的曲目演奏,但也有的按照贝多芬的原意在演奏了作品130的前面五个乐章后再加上大赋格的。 这里是有着两个主题和变奏的大赋格曲,乐曲可分为六部分: 1 引子 以齐奏开始的引子就象歌剧的序曲,先是宽广的线条,接下来节奏加快又变慢,最后以一提单独结束。 2 第一首赋格 先出现的是辅助主题(即对答题),主题以带有棱角的跳跃旋律开始,赋格作了三次变奏,第一变奏加上了三连音节奏。第二变奏则为后十六分音型的节奏型,第三变奏时对答节奏变成了切分音,整个力度一直是强的,重音加强,音乐野而暴怒。 3 第二首赋格,也有三个变奏,音乐突然安静了,非常柔和。 4 由前面两个赋格发展而成为乐曲的第三部分,开始是第一赋格主题的嬉游曲,展开时大提琴以慢一倍的速度奏出主题,第二提琴奏出的是原来旋律的倒影。第二层次时,节奏又成为三连音。 5 第三次变为慢速,变化地再现第二首赋格主题,这次是以主调风格写成的。 6 回到原来的降B大调,回忆起第一首和第二首的赋格主题,以及与引子相同的片断,最后对赋格主题作了巨大的总结。 String Quartet in A minor
a小调弦乐四重奏,Op.132 贝多芬是在1824年冬天写作这首A小调四重奏的,当时他正值病重,十分虚弱,但他还是能在第二年七月将他结束。虽然编号为132,其实这是他为俄国王子所写的第二首四重奏。原准备写成传统的四个乐章,但后来决定中间以三个乐章代替原来的两个乐章,其中包括著名的“海立根(贝多芬居住地)感恩歌”。 开头乐章是一个慢的引子,就象作品131那样,贝多芬喜欢用这类的动机。这四个音的主题以慢速的二分音符半音上行,然后又作大音程的跳动,这有些预示性的印象遍布了整个乐章,作品130、131、132几乎都是用这种办法,也可能因为它们是同时写的。从引子带入的小提琴快速十六分音符经过句后,又出现了在大提琴高音区的主题,接着是主题的扩展,附点节奏的大齐奏推动了乐句,不久又是三声部复调的新动机,在紧张激动的三连音伴奏下,第二提琴奏出了歌唱的第二主题,在这里更多表现的是一种焦虑不安、遭受痛苦的感情,因此也有人认为这首乐曲有点病态的心理特征。 第二乐章是间奏曲的风格,描写了在乡村得到康复,呼吸到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主题包含有两个动机,有渴望,也有乡村的简朴生活写照。 第三乐章最著名,是这首四重奏的高潮点,贝多芬在这乐章前写下这些话:“一个渐愈病人对神的感恩节圣歌”,并注上“以利地安调式写成”。崇高的圣歌表达了他对恢复健康的感激,用了一个古代的教会调式,这与祷告般的内容有关,这种调式就象是在F大调但第四级音的B音是还原而不是降B,给音乐以一种特殊的精神境界,具有较强的宗教精神。音乐包含了30小节缓慢的隆重的合唱式的圣歌。重要的第二部分“感到新的力量”,唤起了一种新的生命力,通过轻响力度的交替和节奏的生动变化,确是一种复得活力的快乐,当圣歌和第二部分再次重复后,又自由地回到了感恩歌,贝多芬在这里标上“带着非常亲密的感情演奏”。 粗声粗气的第四乐章进行曲使音乐气氛完全与前不同,似乎是从天堂回到了世俗,贝多芬可能感到在深情的慢板乐章后需要有些变化,故在终曲前加上了这段简短的进行曲,乐曲的第二部分,音乐彻底改变性格而成了宣叙调,节奏也是完全的自由,第一小提琴奏出了即兴式的旋律。 第五乐章紧跟着的终曲在结构上似乎是回旋曲和奏鸣曲式的结合,开始的主题具有舞蹈歌唱的性格,但不久就出现了紧张尖锐的气氛,有时似乎又在回忆慢板中的痛苦:病虽克服了,但痛苦不会被忘记。第二部分的插段具有更深的紧张度,四件乐曲加上sf的重音,加强了尖刻锋利的性格,乐句转入急板后更有一种狂暴的急迫,大提琴在高音区奏出原来的主题,但情绪却变得急促不安。 String Quartet in F major 专辑曲目:
COMPACT DISC 1 01 String Quartet in E flat, op 127.I. Maestoso – Allegro 02 II.Adagio, ma non troppo e moto cantabile - Andante con moto - Adagio molto espressivo 03 III.Scherzando vivace –Presto 04 IV.Finale 05 String Quartet in c sharp, op 131.I.Adagio, ma non troppo e molto espressivo – attacca 06 II.Allegro molto vivace – attaca 07 III.Allegro moderato – attacca 08 IV.Andante, ma non troppo e molto cantabile 09 IV.Andante modrato e lusinghiero 10 IV.Adagio 11 IV.Allegretto 1 12 IV.Adagio, ma non troppo e semplice 13 IV.Allegretto 2 14 V.Presto- 15 V.Molto poco adagio – attacca 16 VI.Adagio quasi un poco andante – attacca 17 VII.Allegro COMPACT DISC 2 01 String Quartet op. 130-I 02 String Quartet op. 130-II 03 String Quartet op. 130-III 04 String Quartet op. 130-IV 05 String Quartet op. 130-V 06 String Quartet op. 130-VI 07 String Quartet op. 133-I 08 String Quartet op. 133-II 09 String Quartet op. 133-III 10 String Quartet op. 133-IV 11 String Quartet op. 133-V 12 String Quartet op. 133-VI COMPACT DISC 3 01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A minor Op. 132 – I 02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A minor Op. 132 – II 03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A minor Op. 132 – III 04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A minor Op. 132 – IV 05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A minor Op. 132 – V 06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F Major Op. 135 – I 07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F Major Op. 135 – II 08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F Major Op. 135 – III 09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F Major Op. 135 - IV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