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综合 查看内容

北京记忆》荣获 “金帆奖”高清专题类一等奖

2010-4-19 09: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34| 评论: 0|原作者: webmaster|来自: 依玛师

备是完成精品的第一保证
  《北京记忆》是北京电视台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制作的一部大型纪录片,利用专题片卓越的艺术表现力,一一悉数北京的过往变迁,以平实的视角和温婉的讲述,最大限度唤起观众对过往的回忆与情感共鸣,颇具观赏价值和文献价值。

  《北京记忆》自播出以来,得到了业界的一致好评,在2009年金帆奖的评选过程中,更是获得了评委会给出的最高分,与CCTV专题片《长江》并列荣获一等奖,对北京台高清节目发展和“9.28”高标清同播都起到了很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

  制作一部高质量的、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的好片子是我们一开始就给自己设立的目标,2008年初策划伊始,我们就首先确定这是一部能充分发挥后续价值的高清专题片,节目主创人员也都愿意尝试高清拍摄和制作;具体来讲,这部专题片的前期拍摄周期为4个月,后期制作周期为2个月,历经6个月的前后期摄制过程,2008年10月,《北京记忆》正式在北京台播出,片子共15集,每集35分钟;《北京记忆》正式播出后,不但赢得了观众和业界的一致好评,也为台内积累了600多盘关于北京的高清素材录像带,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2008年,为配合北京电视台新台址建设,作为高清制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引进了大洋的深度编辑制作网系统,包括10台D3-Edit HD非编站点,部署了我台第一套高清制作岛,当时台里高清节目量并不大,高清制作能力和经验均有限,大洋公司给了台里很大的帮助,从设备到货、安装、调试以及后续的培训,大洋的技术支持团队一直和台里的技术人员紧密配合;而在《北京记忆》这部专题片的制作过程中,大洋非编共输出成片近10个小时,可以说,为达到节目的要求,我们将D3-Edit HD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通过《北京记忆》的实践,台里的制作人员对这套系统也有了更加深入的掌握和了解。

  作为我们北京电视台高清节目标准的制作流程,整部片子包括前期实拍、电脑CG、后期制作;整个后期制作的流程又包括粗编、精编、特效、调色、配音、音效、字幕、合成等工作环节。

关于粗编和精编
  《北京记忆》的拍摄采用HDCAM,是传统的磁带载体,加之素材量巨大,因此在拍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详尽的场记记录,同时由专人负责管理素材带。剪辑过程中,为了减少硬盘空间占用,降低上载工作量,在场记信息基础上,由导演和剪辑师在上载时完成粗编,即先剪一个工作版出来,导演的意图直接体现在工作版里,这样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和硬盘存储空间;然后在时间线上做精编,每一集的剪辑过程都利用了两台D3-Edit HD同时工作,以便在剪辑时同步完成字幕创作。前期拍摄的HDCAM磁带通过HS-SDI进行上载,在上载格式上,我们尝试过MPEG-2 100M、200M、300M,甚至无压缩格式,最开始选用的是100M上载码率,但后来发现经过多层、多代制作之后质量不太理想,达不到满意的效果,我们也尝试过无压缩上载,但这种方式占用带宽太大,经过综合考虑比较后,最终采用了300M上载码率,既能做到“所见即所得”,又保证了图像品质。在综合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了D3-Edit HD可以灵活变换上载码率的功能,它通过菜单可以很方便地在100M一直到无压缩之间进行设置。

  《北京记忆》反映的历史事件时间跨度长,资料来源非常广泛。除了实拍素材,还使用了各类珍贵的影像及文献资料。事实证明,D3-Edit HD不仅能实现高/标清、多格式多码率的上载,也可对各类视音频文件、图片、序列进行编辑;这种与分辨率无关、与格式无关的编辑环境及强大兼容性,轻松解决了资料来源广、素材格式不统一的问题,对节目创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北京记忆》采用全高清拍摄,为确保标清播出时画面的内容无损失、无变形,最终拍摄前确定,标清播出采用信箱模式下变换;一个额外的好处是,这种方式在拍摄时只需考虑16:9构图取景就好,摄影师不用操心4:3效果是否正确。在后期制作过程中,D3-Edit HD不仅能实时的进行信号级下变换,高标清同步监看、输出,兼有灵活的下变换方式,包括切边、信箱、拉伸、保留、Pan-Scan等,非常灵活。

关于特效包装
  因为《北京记忆》是一部回顾片,因此按导演意图不刻意追求太花哨的特效,尽量体现平实,厚重的人文效果。D3-Edit HD提供了多种视觉包装工具,包括三维图文制作工具,利用这些工具,制作人员在片中可以很方便地将大量的老照片、旧场景、珍贵的历史镜头、以及其他系统制作的三维动画和CG效果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很好地表达了编导的意图,最大程度确保了工作人员的灵感和创意得以真实表达。

  每一集的片头虽然不长但重要性非常高,它要让观众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内容的魅力,产生继续观看的强烈欲望。虽然运用得镜头不多,但每一个镜头都是北京城的经典,城楼、胡同、角楼、四合院……,再通过CG处理合成,展现了穿越时空的感觉,从而唤起观众的回忆。从实际效果来看,确实达到了我们所期望的效果,大家看到的很多合成的场景天衣无缝,真实感很强。

关于调色
  调色工作是后期制作中占时最长的工序,因为前期有外景、采访、特效、综合 4个组同时拍摄,每个组拍摄的素材在色调、亮度等方面很难做到完全一致,这就需要在后期制作时进行调色,以保证画面色彩的一致性。“挖剪”和“拼剪”也是常用的剪辑技巧,这就对色彩一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场景和镜头的一致性要一帧一帧的修正;《北京记忆》的调色工作分别由大洋D3-Edit HD、达芬奇、宽泰等设备完成,D3-Edit HD经过改版升级,在软件算法上更加优化,对画面色调、亮度、对比度、饱和度以及Gamma曲线的控制更加精细,很多情况下都可胜任调色工作,提升了整个后期工作的效率。

关于字幕
  字幕是节目的一部分,《北京记忆》字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画外解说、对白、嘉宾的讲话、动画角标、人名、职务、地名、片名等等,D3-Edit HD的字幕功能可以说满足了制作过程中的所有需求,尤其是对于3dmax动画的调用,能保留动画的所有三维属性,非常便于角标制作。
虽然本片还没有做到字幕/视频分离输出,但是D3-Edit HD已经提供了完整的字幕分离保存方案,在今后的高清节目制作中,我们会考虑打包生成一版无字幕的Clean版,作为资料保留。

关于声音的合成
  声音处理是高清节目制作不可或缺的流程,制作之初,《北京记忆》就确定要采用环绕声伴音,同时兼顾双声道立体声,因此声音制作完成了两版,一版是多声道环绕声,一版是下混后的双声道立体声。

  拍摄时我们保留了现场的声音,目的是保留参考声,给后期配音提供参照。工作版和精剪版都保留了参考声,某些段落甚至将现场声进行降噪处理,滤除杂音后直接运用;然后在D3-Edit HD上输出一个带参考声以及参考视频的文件,通过Pro tools进行声音制作,输出成5.1声道;最后,回到D3-Edit HD上进行音画的最后合成。有一点,我认为在高清节目声音制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无论是立体声还是单声道,我们感觉,最好的流程应该是多声道—双声道—单声道模式,保证使用同一个音源,做到上下兼容。

  我们也很关注响度问题,数字电视最突出的音频问题就是响度控制,D3-Edit HD现在已经集成了杜比E技术,其中响度归一的设置可以帮助我们在声音下混成双声道立体声时,避免响度过高或过低现象出现,确保节目成片质量。

审片过程
  片子制作完成后,台内要经过内审三审,首先由执行导演审核,主要把握内容,做到随看随改;然后由主编审核;最后是台领导审核。接下来还要进行技术审查,技审采用一票否决制,质量不达标,直接打回修改,视频方面,主要检测电性指标是否超标;对于音频,除电平外,由于《北京记忆》应用了多声道立体声伴音,因此还要进行声音相位监测,在这一方面,D3-Edit HD的质量检测工具发挥了极大作用,除了视音频电平、相位之外,对常见的黑场、夹帧、爆音等也能自动高速检测出来,使得制作人员在节目送审之前就可做到大致心中有数,提高了技审通过率。

  采访最后,赵科长表示,愿意将《北京记忆》的制作心得与广大同行分享。他认为,高清制作已经从推广阶段过渡到深入探讨时期。他还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新的一年里,北京电视台将再增加文艺、体育两个高标清同播频道,争取让北京观众欣赏到更多的赏心悦目的高清晰度节目。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