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综合 查看内容

立体动画电影产业链日渐成熟

2010-4-28 18:0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99| 评论: 0|来自: 科讯

   立体动画电影产业链的成熟源自以下三方面因素:第一,立体电影技术成熟能满足观众双眼的需求;第二,科学、规范的制作方案支持完成稳定可靠的立体影片;第三,播映平台搭建已经大面积铺开,各环节逐渐尝到甜头。

  1、立体电影技术成熟能满足观众双眼的需求

  今天的立体电影技术已经成熟,首先,它能让观众长时间舒适地观看而不产生明显的视觉疲劳;其次,它能产生更为稳定、逼真的立体空间及出屏效果。1952年,以《魔鬼先生》(BwanaDevil)为发端出现了最早的立体电影长片,但当时的技术问题严重,补色眼镜使得观众左右眼色对比过强,大脑负荷过大造成眼花、头晕等症状。这一问题虽然到1986年IMAX公司开发液晶偏振眼镜而有所改善,但由于模拟信号的双机胶片拍摄依然产生噪点、抖动、掉帧等不稳定因素,立体效果依然受限。直到2005年,以Real-D为代表的全新数字立体播映系统使得立体电影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同类还有NuVision、Masterimage及杜比3D等)。Real-D公司将原本使用在美国航空试验中的一种成熟的数字立体显示系统应用到电影播映上。该系统主要由3D同步控制器、Z屏(可交替切换的液晶偏振片)和圆偏振眼镜组成。这种数字立体系统不但可以产生“水晶”般清晰、靓丽的画质和逼真的立体空间,更重要的是它允许观众长时间舒适地观看。此外,数字立体电影抗干扰性强、画面稳定、立体效果好、无明显重影,画面清晰度高。今天的数字立体电影已经发展成一种能带来全新空间视觉体验的成熟产品。

  2、科学、规范的制作方案支持完成稳定可靠的立体动画影片

  从立体电影的生产制作环节来看,已经有科学、规范的制作方案来支持完成稳定可靠的立体影片。立体动画电影的生产主要涉及两大核心技术问题:第一是三维立体动画电影制作中期环节中的双机位立体相机的有效控制和管理问题;第二是三维立体动画电影制作后期环节中对立体双镜画面的后期特效加工及合成问题。截止2008年12月,这两大问题已经有了成熟的解决方案,并开始较大范围地投入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在三维立体动画制作环节,Autodesk公司推出Maya2009系统提供了完善的三维立体动画电影解决方案。它创新性地将立体动画的双机位拍摄系统整合到三维界面,并提供所见即所得的交互立体显示模式,制作者戴上立体眼镜就可以看到立体效果,进行直观的设计。通过相关参数,制作者还可以即时互动地调节影片的立体感和出屏效果,并根据视觉的舒适度设定最后的立体参数和最终画面。立体电影的后期制作也已经有完善的解决方案。英国Quantel公司近期推出一套成熟的立体影像后期制作系统,可以快速高效地进行立体影片后期处理。该系统采用双路画面实时操作方式,可实时看到左右眼画面,也可以戴上眼睛实时看到最终立体效果。制作者可以方便地将两个画面进行同步、校色、曝光、景深等调整和匹配,可以快速校正闪烁、畸变等各种立体瑕疵问题,还也可以直观地调整双机夹角以修改影像的立体和出屏效果。

  3、立体影片各环节逐渐尝到甜头,播映平台搭建已大面积铺开

  在立体电影的片源方面,好莱坞知名电影制作人的鼎立支持,有迪斯尼、梦工厂为先导的电影公司全力开发,立体大片层出不穷。近年来,美国很多大腕级电影制作人投身立体电影的开发,詹姆斯•卡梅隆首当其冲。他将多年的研究成果应用在投资超过2亿美元的《天神下凡》上,该片被奉为2009年最受期待的立体电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与彼得•杰克逊同时参与立体电影《丁丁历险记》系列的开发,系列中的第一部《秘密的独角兽》由斯皮尔伯格担当导演,第二部《红色拉客姆的宝藏》由彼得•杰克逊执导。科幻电影大师乔治•卢卡斯也正在推动将《星球大战》系列电影转换为立体电影。梦工厂带头人杰弗瑞•卡森伯格则走得更远,他宣布从2009年起,梦工厂出品的所有动画影片都将采用立体格式,并首先于2009年3月推出立体动画大片《怪兽大战外星人》。《纽约时报》数据显示,2010年前北美将有超过20部立体电影上映,仅迪士尼近年就有15部立体电影产生,此外美国各大电影制片公司都有立体电影的拍摄计划,并至少各有一至两部在拍摄进程中。不难看出,立体电影片源富足,很快将有大批高质量影片与观众见面。

  再来看看观众对数字立体电影的反应。有足够充分的理由可以证实观众对立体电影的认同。2003年8月,福克斯投资3700万美元开发立体《电影特工小子3》,仅美国就获得了1亿1200万美元的票房。2004年11月,华纳公司出品立体动画电影《极地特快:IMAX3D》,仅在80多家IMAX影院就获得了4500万美元的票房。2007年3月上映的《拜访罗宾逊一家》,首映当天平均每块银幕的立体版票房12000美元,是普通银幕的三倍。2007年11月,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发行的动画电影《贝奥武夫》以2810万美元的成绩位居首周票房排行榜冠军;ScreenDigest的调查显示,《贝奥武夫》平均每场立体电影的利润大约是普通2D影片的2.7倍。国外专家认为,对于观众而言,立体画面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观感较高清节目更容易获得认可,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更乐意为此“买单”。他们还预测,立体影像带来的冲击会比从单声道到立体声的转换还要大,市场的成长会比HDTV的推广还要快。同样,立体电影在中国也开始得到院线和观众的认可。联和院线副总仲峥透露,立体版《地心历险记》的单厅单片票房远远超过普通制式。他认为,市场证明中国观众十分喜爱并乐于接受这类新的电影技术。12月24日上映的《闪电狗》,仅120块立体银幕放映,单日票房就超过100万,五天进账874万元,第二周已逾3080万元。《东方今报》报道的观众反应,“如果普通版和立体版同时上映,我会毫不犹豫选择立体版,因为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着迷。”《新京报》对《闪电狗》的观众调查评分为88.5,远超《黄金罗盘》,不少于90%的观众希望能够再看这样的影片。

  最后,看看立体电影银幕的状况。截止2008年10月,美国和加拿大837家影院的1264部屏幕具有播放立体电影的技术,虽然现在数量不多,但影院的立体化进程却暗流涌动蓄势待发。占据美国市场97%的RealD公司日前正与迪士尼及美国最大的院线帝王集团等全力合作,计划2009年在美国5000个放映厅安装立体电影播映系统。与此同时,IMAX、杜比3D等立体电影硬件厂商也在努力推动立体电影的发展。立体电影院的安装其实并不复杂,只需要在数字电影银幕的基础上投入成本不高的几个新设备就可以实现。面对大片和高票房的诱惑,院线老板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他们正从数字影院开始逐步迈向立体电影。资料显示,2007年2月,北美3大院线AMC院线、Cinemark院线以及帝王娱乐院线合资成立数字影院执行伙伴组织(DCIP),计划于2008年初开始对下属14000块银幕进行数字化,计划2010年底转化75%的银幕。Technicolor公司计划从2008年开始耗时3年在北美安装5000块数字银幕。NATO下属的__影院购买者组织(CBG)计划从2008年开始对美国中小影院以及独立影厅进行数字化,规模至少8000块以上。据好莱坞报道网预测,到2010年底美国和加拿大的数字银幕能超过2万块,2013年,北美将有90%以上,全球50%的银幕都将被数字化。我国数字银幕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截止2008年5月,我国数字影院的银幕数为524块,另有350多块银幕即将数字化,2008年底总数将超过1000块。从立体电影《闪电狗》的发行方了解到,12月该片至少在我国120块立体银幕播映,而这个数字将在2009年迅速攀升。有关资料还进一步映射国际数字电影的发展趋势。据悉,到2012年美国电影市场将不再生产胶片电影,到2015年美国将向全球停止供应胶片影片。可见,数字电影的潮流大势所趋,而立体电影也将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得到迅速发展。从立体电影的市场需求到稳定可靠的制作工艺,再到全面铺开的播映市场,不难看出,立体电影整体产业链已经打通并开始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立体动画电影产业链日渐成熟。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