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综合 查看内容

王轲平:中央电视台新闻应急机制

2010-10-8 13:5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53| 评论: 0

  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电视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特别是报道关系全局的重大突发事件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加强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掌握视频话语权,提高中央电视台的影响力,宣传政府在处理这些事件的政策和作为,在处理这些事件中取得主动和有利地位。在新闻应急反应方面已有多年的尝试,但在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报道,如何调动技术资源,如何进行快速反应等方面还都处于探索阶段。在中央电视台新闻应急机制建立一年之际,中央电视台王轲平对相关技术议题做一个回顾。

  中央电视台的快速反应机制在节目部门和技术部门内部已酝酿了很久。但是可以这样说,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极大地推动了中央电视台快速反应新闻报道机制的建立。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虽然当时还不知道震区的真实情况,但已经预感到情况的危急和严重。在地震发生的当天下午,就通知全体工作人员进入备战状态,做好随时出发的准备工作,并及时组织人员对现有设备进行了维护和清点。当时珠峰火炬展示活动的转播刚刚结束,大量的机动设备和人员还在西藏未归,奥运会测试赛也在进行中,设备和人员都非常紧张。但是,国难当头,抗震救灾的宣传报道离不开从事新闻传送的技术人员。当时只有一辆卫星车和两套航空箱式DSNG在北京,一方面参加国家地震台网中心的直播报道,另一方面着手设备入川的工作。由于灾区的情况不明,大型设备一时还不能运进,同原交通部通信中心的同事取得联系,紧急调集了大量海事卫星终端及配套设备,在第一时间送到准备奔赴灾区的记者们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需要,在地震灾区,海事卫星设备一度成为快速反应的“标配”设备。
  
  在中央电视台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决策下,中央电视台新闻应急机制终于在2008年12月15日正式启动了,它将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载入史册。任何一个新的机制的产生都伴随着用人制度的革新和尝试。中央电视台的快速反应机制的特点就体现在电视台部门和企业的合作上,具体方式就是引入“代运行”模式。所谓“代运行”就是:通过签订“代运行”合同,由企业提供部分人员、设备和基础设施等,引入企业职工,并和本台职工一起参与应急备班,台内技术部门提供对他们培训和传帮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由合同规定。这项尝试解决了许多难题。

  首先,解决了24小时不间断值班的值班员的来源,解决了困扰很久的人员不足问题,解了进人的燃眉之急,补充了新鲜血液,同时还为公司培养了专业技术人员,使这个应急机制得以长期良性运转,为公司拓展了业务范围,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设备配备上,采用台内和企业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来解决设备数量的不足。为配合快速反应机制的运行,台里专门抽调机动性能最好、设备最为优化的小型卫星车作为快速反应机制北京站的备班设备,即这辆卫星车永远处于备班状态,原则上覆盖北京周边800公里半径以内的地区,该车专为新闻快速反应服务,一般任务不得占用,确保24小时的每一分钟每一秒都能“开的出,用的上”。台属企业也发挥了他们财务政策灵活的优势,采购了多辆卫星车作为北京以外地区的驻站设备,企业提供摄像师、工程师、驾驶员等人员,提供站址,台里新闻部门指派首席记者负责,分别派往7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形成了中央电视台新闻快速反应的第一梯队。近期中央电视台还要派出由10个外站组成第二梯队,以完善台新闻报道快速反应网络,逐步建成覆盖全国的新闻快速反应网,为新闻屏幕提供更加丰富内容。

  一个良好的机制已经建立,如何运行就是最重要的了。建立24小时不间断的新闻快速反应机制,在人员和设备的调度上,采取了“一键式服务”的方式,即设立了一个“DSNG快速反应热线”,新闻部门的协调人只要拨打这个热线电话,就可以直接调动DSNG小组奔赴现场,简单快捷,不需要像常规业务一样逐级请示报告。有位新闻部门领导曾发出这样的慨叹:得直播者,得天下呀!这充分说明技术手段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作用,当然一个好的新闻节目必须有赖于记者们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敏锐的洞察力。另外,为体现快速反应的这个“快”字,还专门在台附近设立了值班宿舍,并要求快速反应小组的人员在接到电话后的1小时内必须出发。也就是在备班时,每人要带上简单行李和个人用品,保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2010年05月26日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