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综合 查看内容

薛建博:三点布光法的改进设计

2010-10-8 13:5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71| 评论: 0

  东方人的脸圆形、平宽、鼻梁低、颧骨高、轮廓度小、没有立体感。这种脸型不利于人像摄影。通过三点布光法改为双修饰光(加顶光)、双主光、双副光组合对人物布光,增加人物的立体感。陕西电视台录制部薛建博通过对双边缘修饰光、双主光、双副光这三组光进行分析,说明了对三点布光法进行改进和完善的基本内涵。

  一、双边缘修饰光

  首先介绍一种新型灯光坐标系——运动灯光坐标系。

  国内流行的灯光坐标系与摄轴线相关。所以依此确定的灯位影子问题严重。这种灯光坐标系实际是静止灯光坐标系。这不能应付五点布光法。因此得采用一种新的由视轴线定位的运动灯光坐标系,这种坐标系与摄轴线——即机位无关。所以依此确定的灯位影子问题很轻微,且奠定了用光灵活多变的基础。

  边缘修饰光就是照亮头发的修饰光,其水平位是135°(从鼻往背后135°,俗称135光),此光将使头部产生宽广而有力的高光效果,立体感加强。当135光在|30°-|70°时,男性侧脸将到照亮,侧脸将清瘦有力。女性如是披肩发其侧脸不受光,但是由于空气的漫射。侧脸仍将被柔和且微弱的余光照亮,这有使侧脸外突丰满的可能。因为漫射光不是从侧后来的,不具备将侧脸削凹的能力。此时如果让近侧的正脸与侧脸的拐弯处(颧骨——嘴角一一腮这条线)这部分的亮度低一些,则由于光比的关系整个脸仍将清瘦。此时如何控制光比及灯的角度,与人的脸型密切关,主要取决于灯光师的经验和偏好。

  对东方人而言,用单边缘光修饰时其力度往往不足,得用双边缘修饰光,即在近侧和远侧的135°处都加修饰光。采用非对称双边缘修饰光是较明智的选择,此时远侧灯位高一些。形成三点布光法中的逆光,以让头顶被照亮。

  二、双主光

  在三点布光法中为了使被摄脸面被照亮,要求灯光轴与摄轴线间的夹角不能太大,且灯与摄像机同在人物前方,于是光总是较顺,从而人脸显得丰满平淡。由于东方人的颧骨凸出,鼻根下眼脸处内陷,从而脸不平整,除非用正面主光,这一缺陷不好解决。此时如果让已有主光弱一点,而再从更侧位置加一个主光,问题便基本解决。

  再加一个主光后人物将显得清瘦,生动,有立体感。不妨称新加入的主光为第一主光。它通常在人物两侧,偏侧后位,即45°-135°区域。此时人物的侧脸主要依赖第一主光产生的折射光成像,所以显得内陷清瘦。第二主光通常在15°-60°之间。水平角度太小的第二主光往往没有造型的意义。

  较之单主光,虽然脸部都能照亮,但是在双主光时侧脸,正脸及颧骨——嘴角——腮部位(侧脸与正脸的拐弯处)的亮度不一样,这至少有三个小灰度,从而人物显得生动,有立体感。此时人物的清瘦由三个因素决定,一是折射光使颧骨——嘴角——腮处内陷;二是颧骨下的脸部通常是内陷的,高位第一主光能使较好刻画这种内陷(第二主光由于顺、低些,掩盖这种内陷。从而像片的入脸显得胖);三是如果第一主光能将颧骨——嘴角——腮处照亮而不照亮正脸面,则正脸由于只受第二主光照亮、照度低,从而显得窄一些,于是整个人脸显得窄,外凸,有立体感。

  三、双副光

  三点布光中通常要求主光和副光分剐位于摄轴线两侧,这是因为另一侧完全没有光,需要副光去照亮。显然此时的主光和窗 副光具有对立性,因副光将鼻影投向主光方向。这种对立往往因副光特别弱、特别柔和而观察不到,但是从实际掐摄的电影电视中看却是意外多于成功。

  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办法,一是采用前文提到的灯光坐标系,以视轴线确定副光,将副光定在视轴线上。二是采用双副光,对于现在的摄像机而言,第二副光可以用环境漫射光充当。

  如果让副光参与主光的造型,能加强主光造型及弥补主光造型不足,则有双副光的理念。第一副光与主光必须同侧,只是更靠近视轴线(正脸位),而第二副光则在视轴线另一侧,位子是任意的。如果主光为正面光,则第一副光通过垂直角度与主光相区别。通常是第一副光的位置比主光低。它实际上是较弱的高位正面修饰光,是没有加副光,这在于将人面凸出的部分照亮,从而使它们更突出,加强人的水立体感。此时可以实际上也往往是用反光板来做真正的副光。

  从光理上讲,加入第二主光或第一副光后相当于增加主光的光面,使主光由点光变成了面光,从而人的视觉认为照射人物的主光的方向没变,于是光的衔接是和谐的。同时面光特有的柔调保持了光效的柔美忙。实际拍摄经常遇到这种矛盾。

  第一副光与第二主光间也有让渡关系。在修饰光,第一主光明确时,这两个灯光通常要舍掉一个,留下的光是当第二主光理解还是当第一副光理解,取决于灯光师的理念及第一主光的位置。如第一主光接近修饰光位时,当第二主光理解较好。而第一主光的水平角度较小时,当第一副光理解较好。

2010年06月30日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