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编剧技巧:戏剧语言的真实性(下)

2012-4-12 01:4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73|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初学写作者往往喜欢让人物谈完一件事,再谈第二件,谈完第二件,再谈第三件,好像解答数学问题似的,逻辑性看来很强,但是不符合生活真实。在生活里我们的问题解答总是插来插去的,甲题未谈完就插上乙题,乙题没谈完又插上丙题,于是再回到甲题,又再回到丙题。这样的安排不仅符合生活的真实,并且加强了戏剧性,造成必要的悬念与期待,再回到甲题乙题时其深入程度就不同了,愈重复而愈深入,那是戏剧性的必要重复,是重点突出的必要手段,是把戏的经纬线交叉重迭,织成紧密的完整的画面,这是使对话取得真实性和戏剧性的重要方法。

  上面说过戏剧语言不仅要符合人物性格、思想、感情,还须符合时代,就是说,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候的话;解放前的农民决不可能说出解放以后十四年的一套话。对现代剧或近代剧作这样要求是必要的。但对历史剧尺度就得放宽。例如,三国时期曹操说的话必然和宋代的宋江说的话大不相同。但我们到哪儿去学习三国和宋代的语言呢?《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语言确实不同,但它们都是后代人写的书,它们的语言的真实性的确切程度很难下判断。在这些书的语言中必然渗入作者的明代的语言,除了古代语言考据学家,一般人不易分辨出来。

  戏曲剧本里有各个朝代的戏,有春秋战国时代的,有汉代的、唐代的、宋代的、明末清初的,但它们用几乎是同样的半文半白的语言,我们不能说它们不符合时代的真实。同时我们还得考虑另一问题:即使经过艰巨的考据论证工作而写出了符合历史真实的古代人语言,恐怕观众也无法听懂;所以这种历史真实性失去了现实的真实意义。戏剧语言的时代真实性必须考虑到当代观众的解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艺术所必有的反历史意义”。写历史剧语言的剧作家一方面尽量做到符合历史时代的真实,但另一方面还须考虑当代观众能听懂,因此在必要时掺杂一些现代语是完全可以的。艺术的真实但求神似,不求貌似。但在历史剧中也不宜过多用现代语,以免失去历史的真实感。

  为了使戏剧语言真实可信,有的剧作家喜欢用地方俚语土话来创造地方色彩和特定环境气氛。这种用法是符合艺术真实的原则的。所以在剧本里用俚语土话必须注意三件事:第一,必须用得正确,不能含糊不清;第二,必须使观众听得懂;第三,方言必须一致,不可以一会儿用东北土话,一会儿用西北土话。

  有的剧作家喜欢用歇后语或谚语,来加强真实感和亲切感,增加戏的“味道”,这也是好的。但歇后语或谚语是现成的话,必须要用的恰当,用得精,用得过多反而令人生厌。要写出符合人物性格、符合真实的语言,剧作者必须对每个人物深入了解,掌握他的思想、感情,能真正设身处地,“化为曲中之人”,用他的思想感情,才能写出他的真实可信的台词来,其中最主要的是感情。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