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让导演告诉你(四)

2012-4-12 02:0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79|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观摩素材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远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注意重心该在何处。有时我要整个镜头仅仅是为了一个很小的细节。但这只有我一个人知道。剪辑员必须顾及整个影片来看每一个镜头,他们是连接素材和导演的中介,所以它们必须客观。有时他们甚至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某些想法。剪辑员不是都能明白,我这个情节如此建构的原因是必须与上下衔接,而下面的还没有拍摄。只有在剪辑时它才显得有意义。

  观看素材时有几条基本原则:一绝不要信赖大厅里的笑声,在观看某一镜头或情节时爆发笑声,这不说明任何问题。这个镜头在成片中原来是两个朋友之间的镜头,这可能就会引起另一种反应。再说,大厅里坐的都是参与影片制作的人,他们的反应与来电影院看电影的人毫无共通之处。这是乐队队员的笑声,他们很满足自己的小笑话。但笑话能不能在演出场地令人发笑,这很难说。第二条原则,别让你拍摄这个或那个情节时的困难干扰你对自己作品的评判。在观看影片的最终成品时,没有人会去考虑你花了三天布置灯光或用了十个人来操作摄影机等等。第三条原则似乎是悖论:不要让某些技术失误干扰你对情节的判断。不言而喻,每一个技术失误都有损影片,今后得力求避免类似失误。但你应该把注意力放在镜头的感染力上。它打动你了吗?这是最重要的。

  第四条原则是什么呢?如果你对什么地方还有疑虑,一两天之后再看一下素材。让剪辑员从镜头上把场记板抽掉,使你不知道你看的是第二条,第三条,还是第十一条。因为与现场拍摄紧紧相连的感觉影响你的客观评判。还剩最后一条原则,最重要的原则在于:如何将好素材与坏素材区分开,说句老实话,我也不知道。

  剪辑室:最后的孤独。很多年来,人们普遍认为,电影是靠剪辑而成。这简直是无稽之谈,还没有一位剪辑师能在银幕上创造出没有拍摄的东西。从另一方面看,这种观点不无道理。在30-40年代,导演极少剪辑自己的影片。制片厂的体制将一切都明确分工,设置专门的剪辑部门。那儿有总剪辑师,一队人马服从他的调兵谴将。总剪辑师甚至比导演更先看到电影的雏形。导演常常是在成片之前没见过自己拍的画面,成片时他已转向新的创作。那个时候,签约导演一般一年要拍四五部或六部电影。常常是电影开拍前一周导演才被请到剧组,这时,大部分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艺术师已搭好内景,选择好外景;如需要,演员部门已从签约人员中选好扮演者。操作部门已指派了操作人员:道具师、服装师等等。乔.布朗金给我讲,她和戈连达.费涅尔与沃尔聂尔.布拉热斯签约,他们不得不同时拍摄好几部影片。早上他们在这一部电影里拍摄,中午又赶往另一部影片。一个专门的制作部本着最经济的原则,给他们拟订时刻表。

  素材一拍完,剪辑师就着手工作。原素材交到总剪辑师手里,让他修改。然后给制片人看影片。完成制片人的要求后,再放给电影厂的副厂长看。最后,所有人放映拷贝给电影厂的总领导看。然后再组织一次预放(一般为观众选择一所郊区电影院。根据观众的反映,或者重新剪辑,或者送回后期制作部重新加工。如果导演是制片厂宠儿中的一员,他会被邀请到预放现场。剧作家?别提他们了。当我顾及到双方的情景时,我禁不住惊叹,他们居然能再这种体制下创作出如此多的好电影。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