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表演:艺术之共性(下)

2012-4-12 03:0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98|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斯氏的叙述,可以说明两点:第一,电影表演有自己不同于舞台表演的特性;第二,电影演员要掌握一整套内外部的表演艺术,在一定意义上他要比舞台演员在艺术上、技巧上更熟练、更完善。要提高电影表演艺术的水平,就必须加强对电影表演特性的研究,花大力气克服“舞台化”、“剧场性”的倾向,代之以电影表演的电影化,使银幕表演更加符合电影的美学特点。

  既要讲继承,更要讲创新。提高电影表演艺术和电影理论的水平,还要涉及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继承好传统。二是要探索新问题。两者不可缺一,不可偏废,并很好地将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我国电影表演有着现实主义的好传统,不论二三十年代,还是五六十年代都出现过一批优秀的好演员,对于他们的创作方法、创作态度、艺术成就必须花大力气去总结,并将其发扬光大。但是,我们对这方面的工作抓得不够得力,也不够及时,有关老演员经验总结的书籍和文章也发表了一些。然而,面比较窄,也远不够系统。尤其是从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更显得不足。1982年二月份在北京召开的“电影表演艺术讨论会”上,金山、张平、赵子岳、田华、项塑、陈强等老演员都在发言中总结了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经验,可以说是个良好的开端,但却远远不够。不论从导演对演员的指导,还是演员自身的创作上;不论从创作思想、创作方法,还是表演技巧和基本功上;不论在创作态度与演员的道德和修养上,都有着丰富的宝贵经验,它不仅作为几个演员,而是体现在一茬又一茬,体现在一代又一代演员的身上。如阮玲玉、赵慧深、舒绣文、石挥、赵丹、蓝马、孙道临、张瑞芳、白杨、上官云珠……直至今日许多优秀的中年青年演员,他们的经验是我国电影表演艺术宝库的一笔珍贵财富,要花大的力气加以总结、整理、探讨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我们应该努力用这些好传统去武装我们新一代的演员,使他们更健康地成长。

  另外,要讲创新讲探索,学习新课题,研究新问题。除了上面提到的关于电影美学和特点给电影表演带来自身的特点外,还要看到,由于时代的发展、电影的发展,新的电影观念、新的美学观念,给电影表演艺术又带来了什么?要研究三四十年代的电影表演与七八十年代的电影表演有什么不同和发展。在对外国表演艺术的借鉴上,我们既要学习世界电影三四十年代(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优秀的表演艺术的巨大成就,然而,面对今天的时代,我们也要研究和学习七八十年代世界电影的新时期(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电影表演的特点和成就。我们还必须研究电影理论的发展,从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学派”到巴赞、克拉考尔的“纪实学派”以及汉德逊的“综合学派”等对当代电影表演的影响。总之,对这些新问题,我们也必须下大功夫去研究、去探索,并将其运用到今天的创作实践。

  电影演员是在摄影机的镜头前表演,它不同于其他舞台艺术。话剧、京剧、歌剧的演员都是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演员都是直接与观众交流,演员的表演是观众接受的最后形象。由于电影科技的因素,电影演员是通过银幕的放映,间接与观众交流,演员在摄影机前的表演并不是观众感受到最后形象。银幕上的最后形象还要经过两个重要阶段的再创造:一是摄影机拍摄时的艺术处理;二是导演的蒙太奇及最后剪接台上的再处理。因此有人把电影演员的创作归结为;演员去表现“已经被表现出来的东西”(文学剧本的创作,与话剧相同),然后,他自己再“被表现出来”(最后的银幕形象,与话剧不同)。由于电影艺术的种种特性:纪实性、时空观、蒙太奇以及电影特有的生产过程必然带来镜头前表演的种种特点。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