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生命入侵代表作品:《独立日》 这算不上什么有深度的影片,但是足够热闹,而且票房也相当可观。在《独立日》之前,银幕上很少有外星人敢开着几百千米长的母舰明目张胆地来侵略地球。这部影片为后来的各种科幻大片树立了一个典型:一眼看上去就领先人类几百年的外星飞船、各种炫目的爆炸特效、稀奇古怪的高科技武器、被毁灭的地标性建筑(白宫),还有美国总统出来鼓舞士气。影片中充斥着一种典型的“美国式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管外星人多厉害,美国人总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独立日》海报 可能性:极低。“如果外星人来拜访我们,我认为其结果会像当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时那样,使原住居民深受其害。”我们这个时代最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之一、斯蒂芬·霍金对于人类与外星生命的接触持有悲观态度。但现实情况是,目前为止,人类还没能发现地外生命存在的确切证据,更不用说可以“侵略”地球的智慧生命了。 《独立日》剧照 地质灾难代表作品:《2012》 《2012》堪称灾难片之集大成者。世界末日如同玛雅人的预言那样如期而来,随着地球磁极发生偏转,超级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接踵而来,最后整个世界都被洪水淹没,人类通过建造方舟度过了这一全球性的灾害,获得了继续繁衍和发展的机会。 《2012》剧照 可能性:低。“岩石中的某些磁性迹象表明,地球的磁场变化是一个持续数百万年的缓慢过程,以至人类根本感觉不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地质学家Adam Maloof这样说。平均每40万年地球确实会发生一次“磁极倒转”,在最近的几百万年时间里,地球的磁极已经发生过多次颠倒,但都没有给地球带来过灭绝性的灾难,因此像《2012》中这样的灾难并不会发生。但是地质活动确实可能影响人类的生存,其中威胁最大的当属超级火山的喷发。2010年4月,冰岛火山喷发出的火山灰致使欧洲的空中交通瘫痪了几天,但与超级火山相比,这只能算是小儿科。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计算机模拟中证明了超级火山爆发可能会造成全球性的毁灭影响。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是现代历史上惟一记载的超级火山事件,此次火山喷发所形成的灰尘柱到达了大气层中高达7万米的高空,甚至破坏了1816年地球的季节性循环。麦吉尔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系主任John Stix说:“大型超级火山的破坏性相当于一次“全球核冬天”,火山喷发点附近数百千米范围内将遭到毁灭,由天空中落下的灰尘将导致全球农作物大幅减产,更重要的是会造成气温快速下降。”但是考虑到超级火山的爆发周期往往以几十万年为单位,我们似乎无需过分担心。 《2012》海报 变异病毒代表作品:《我是传奇》 世界上的其他人都因为病毒变成了丧尸般的怪物,他们躲在黑暗中,只有夜晚才出来活动。一位年轻的科学家似乎是惟一的免疫者。灾后纽约的最后一位幸存人类,甚至也可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人。在3年时间里,他每天固定通过无线电波广播传送信息,希望能够找到其他幸存者,依然誓死陪伴他的,只有身边忠实的狼犬和手中冰冷的步枪。与此同时,他还在坚持着自己的研究,希望能够找出方法,使用自己的血液制造免疫血清,治疗那些被感染的人类。 《我是传奇》剧照 可能性:中。对人类来说,疾病似乎一直是摆在眼前的威胁。但有史以来,还没有任何一种致病细菌或病毒能够对人类整体产生毁灭性威胁。更何况医学研究者已经拥有了一整套包括监控、隔离、免疫在内的有效控制传染病大规模蔓延的手段。因此虽然借助于宿主、气候变化和旅行这些方式进行传播的病毒能够导致致命的传染病出现,但像使4000多万人丧命的1918年流感那样的致命性传染病大爆发,几乎是不可能重现的事了。不过,现代医药技术在减少疾病对人类危害的同时确实也在制造潜在的威胁。“我们必须对‘超级细菌’产生足够的重视,否则人类可能退回到没有抗生素可用的时代。”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抗生素耐药性中心教授John Conly说。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代表的“超级细菌”能够对主要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令医生们忧虑的是,主导耐药性的基因很容易从一种细菌传递到另一种细菌。而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全球在抗生素新药研发方面没有显著进展,因此类似H1N1甲型流感这样的全球性流行病在未来还可能继续出现。 《我是传奇》剧照 机器人暴动代表作品:《黑客帝国》 这部世纪之交的科幻三部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完整的机器统治人类的景象——我们的意识被放入虚拟的母体,身体则像植物一样被放在“农场”中进行培养,成为机器的“食粮”。作为无所不能的救世主,Neo肩负着率领反抗者推翻机器、还人类以自由的重任,但随着他逐渐接近母体的真相,他的命运也将面对无法逃避的抉择。 《黑客帝国》海报 可能性:极低。我们相信机器人可能会干出向工人挥舞电焊枪的蠢事,但是要说它们能够有组织、有预谋地颠覆整个人类社会并取而代之,那实在是对它们过于抬举了。不可否认,人类在超级电脑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不少突破,但没人会认为计算机已经能凌驾于人类之上。计算机在数据运算和存储等领域早就超过了人脑,但在理解自然语言方面一直表现不佳,这是因为自然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模糊、双关、俚语等计算机程序难以准确理解的元素,因此,Watson的获胜标志着机器对自然语言的理解能力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但计算机距离赶超人类还差得很远。 《黑客帝国》剧照 “在我看来,这表明人类智能吸收了机器智能,而不是相反。”Watson的创造者David Ferrucci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人类的智能和机器是不同的。我们的智能是互相连接的:人脑内部有着复杂的连接,和身体的所有细胞之间也有着复杂的连接,它是和语言、社会以及周围的一切共同进化的结果。人是一台会学习的机器,我们随时都在从外界输入的信息中学习,而在我们的创造物中,还没有哪一个往这个方向尝试过。”他接着说。除了学习能力外,我们对自己的情感是如何产生的也所知甚少,而这似乎也是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样参与了Watson项目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Eric Nyberg说:“计算机和人类智能之间似乎永远有差距,我甚至不能肯定人工智能最后能否成功。”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