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的任务是塑造活生生的、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怎么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呢?演员接到角色之后首先要看剧本、分析剧本,剧本是基础,演员只有在真实感人的剧本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进行再创造,所以剧本对人物塑造的深刻程度,对演员以及创作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怎么分析剧本和角色呢?
首先要搞清剧本的主题思想,主要反映什么主题?当时的时代背景、戏的矛盾、冲突以及人物关系,为了搞清这些间题,如我们排练《雷雨》、《日出》、《青春之歌》、《最后一幕》等戏,这些都是解放前三四十年代的事。在熟读剧本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采访一些老同志,翻阅当时的有关书籍和材料,把时代背景搞清楚后,再重点分析所扮演的人物,如果对剧中人物不理解、不熟悉、抓不住人物的性格特征,搞不清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关系,你是演不了的,不可能创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来。
要想演好一个角色,在分析厂剧本与角色的基础上,还要认真分析他的性格特征,然后再用准确的语言和动作体现出来,这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在最后片断或大戏中有不少同学创造出了鲜明的角色,如96表演进修班演出的《绿房子》,剧中3个人物“老头、小孩和城里人”受到了不少同行的赞扬和肯定,特别是扮演沙漠巾的老头和小孩的演员,从他们的造型、语言、动作和表演都找到了一些沙漠人的个性特点,同学们下了很大功夫,汰真研究剧本,上课接受老师的指导排练,去以后仔细地琢磨人物,又不断进行排练,演女孩的演员因为排练与黑风暴战牛在地上爬,最初达不到要求又重复多次排练,把腿都磨破了,扮演戏中老头和城里人的同学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从语言到外形也是一下了很大功夫,所以收到了较好的演出效果。又如在排《雷雨》的过程中,老师认真给演员分析了时代背景,以及人物的特点等,大家也很用功,努力掌握了侍萍、周朴园、周萍、鲁大海几个人物的分寸感,人物的总体把握、内心的情感,都较为准确的体现了出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多付出一份劳动,就多收入一份果实。要想演好戏,创造好角色,不付出更多的心血是不可能的。
电影表演艺术起源于戏剧。而戏剧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代。戏剧最早分为悲剧和戏剧(现分为正剧和喜剧),而戏剧最早起源于悲剧。这是为何呢?因为古代人们生活极其艰苦,人性天生有一种情感宣泄的欲望,于是最早的戏剧便是人们的一些即兴表演,后来又出现了写剧本的专业剧作家。再后来,人们生活水准有了一定的提高,人们需要歌颂快乐,所以喜剧也诞生了。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都以为,悲剧是最真实的(现在更确切地被称为正剧。即包含有的情绪结尾并不一定是悲剧,页可以是中性的,此类和悲剧并称为正剧)所以悲剧更能打动人。而电影表演艺术实际多数采用的是一种正剧的形式(喜剧电影和闹剧电影除外)。我们现在主要说的,主要是针对电影艺术的主流即正剧的表演,喜剧和闹剧暂且不论。
所谓体验派,就是要求表演者,真实的投入到角色中去,达到忘我的境界,即我就是角色,角色就是我。它更能体现生活的真实性,也更能打动人。你可以看到,电影中一些演员在表演时,真的掉眼泪了么?简单地说,这就是体验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