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他再次访问中国时,他甚至演奏给学生听,一个很短的音符也有多少种不同的演奏方式。可就是大陆中国的电影电视界的创作者和理论家不爱自己所从事的那门艺术形式,按他们的说法,电影这方面不如文学,那方面不如戏剧,另一方面又不如绘画,总之一句话,在综合艺术论者眼里,电影处处不如人,而且还有自己的很大的局限性。那么电影还有什么搞头?所以只好在电影里搞其它艺术。这可真是唯中国独有的奇谈! 不必急,我们慢慢来。通过各种各样的实例我们会把视听语言搞清楚的。通过一个镜头中的时空关系(如人物和环境)就能使观众非常明确感到热闹或孤单。把人物置于环境之中是很有表现力的。这也是那些只会拍“谁说话镜头给谁”的一类导演们所不理解的。即便是成龙的打斗片,在拍摄时也是很讲究的。看那两个人赶上车去追成龙,背景是那东罗马建筑呈对角线居中,前景一左一右上车,动作非常漂亮,悦目。两车向左拐,第二个镜头还是拐,机位不同,形成两条不同的运动曲线。很讲究。 如果看过这部影片,你就应该考虑,为什么你看的时候没有特别注意这几个镜头?那是因为这是一部纯娱乐片,表现手段的运用和任务比较简单,好看,刺激。如果用来传达较丰富的思想感情,那么研究电影的人就会很自然地注意到了。我这里特别指出是研究电影的人,而不是一般的观众。他们还是不见的。因为电影的视听语言是摹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它太象生活里的现象了,所以很难分析。你们可以把这部影片所用的手法和其他影片或电视剧比较一下。 看着简单,制作起来颇费斟酌。注意镜头二,三两个镜头所造成的运动方向的改变。正是这样的处理是观众感到紧张。仔细研究每个画面。一个摇镜头的开始与结尾的背景有什么变化?这应该是信息的变化。当摄影机摇的时候,就象一个人在转头时那样,观众总是期待出现什么新的东西。否则为什么要转头? 航拍。 成龙的这个270度的航拍镜头是用在《看世界》中介绍的模型直升机遥控拍的。这就是技术带来的运动的更大的自由。我们好象是用高科技来搞静态的东西。当然我们的编剧也不会写运动,只会写舞台剧本的非生活的台词。而我们的电影电视“评论家“似乎十分安于这种落后的现象。现在在电影里,我们已经不用绘画的那个静态的“构图”的概念。我们讲究如何在电影的运动中取景。下面三个画面 (代表三个镜头)取景的意图都不一样。 远处的山,但有多远,由于只有背景的天空,没有判断距离的参照。前景上出现了参照物,这时你就知道那座山很远。前景有很大的空间,但是没有看见。当镜头拉成广角时,前景原来是一座现代城市,而且植物是绿的。含义全变了。早期美国西部片中跑马划地的场面,一切都是用视觉来表现的。人多,疯狂……。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