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员创作中,想象、视象、“假使”和“规定情境”是最积极、最亲密的助手。想象不仅可以帮助演员把作者、导演和其他创作人员没有表达出来的意思表达出来、没有说出的话说出来,还可以使整个创作集体的工作活跃起来。整个摄制组的工作要通过演员的成就才能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才能感染观众并达到观众的心里去。
因此,演员需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象、视象是演员在从事创作时的每时每刻不可缺少的。无论在分析、研究角色或是在镜头前拍摄时都是如此。
演员的创作不仅在于想象的内在活动,还在于把自己的创作想象,通过具体的行为、动作体现出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在创作过程中,想象是引导演员的先锋。”
总之,演员在创作中,要善于用自己想象出来的详情细节,也就是一系列的内心视象去丰富补充剧中的各个部分。演员往往为找不到角色的自我感觉而苦恼,也常常为了自己获得了所需要的感觉而欣喜和庆幸。老演员张瑞芳同志在一篇创作经验里说,导演的职责之一,是帮助演员获得角色的正确的自我感觉,可见想象对演员塑造人物是很重要的。
怎样获得角色的正确的心理形体的自我感觉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实践多、肯钻研的演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内心视象的产生及其与感觉体验和体现的关系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某一感觉的产生,某种思想、意识的产生,都是由于客观存在的物质或社会现象所引起的。例如,当我面对草原时,会由于自己一眼看不到草原尽头,而产生”草原如此辽阔”。当我见到草原上的老少牧民在五六月份的温暖阳光下,忙着接羊羔、剪羊毛;雪白的羊毛一大堆一大堆地在旧光下耀眼;小孩子、小马驹和牧羊大在一起欢蹦乱跳;成群结队的牧马在绿色的草原上吃草或奔跑时,我心里不由得会产生“牧区一片兴旺景象”的感觉。这些感受是由」几亲眼看到了现实生活的情景所引起的。如果我闭眼不看这片景象,而去注意听草原上的动静,如果草原_上有牧民劳动时的欢声笑语,有牧马的嘶鸣,羊群的啡哮声传来。仍然可以在我心里唤起“草原一片兴旺气象”的感觉。
以上的两个例子说明,客观事物和音响的存在不仅可以让我们见到、听到,而且会在我们心里引起相应的感觉,俗话说“触景生情”就是这个道理。演员进行创作时是在虚构的情境中生活,电影文学剧本,特别是分镜头剧本不可能有对生活的详细描写,往往只有简单的提示或说明:“面对一望无际的草原”,或者是“兴奋地望着草原一片丰收的景象”。演员面对这样简单的几句说明,他怎么才能面对近在咫尺的摄影机镜中头产生“兴奋地望着草原的丰收景象”的情绪呢?
正确而有效的方法是要求演员通过对直接与间接生活的回忆和想象,建立起一系列有关草原生活的视象,让这些插图式的清晰的内心视象,在内心视觉的银幕f.映现,供自己观看,从而唤起我们仿佛见到草原生活时的相应情感和态度口这同样是”触景生情”的道理,不过这里所见的不是实物,而是想象中出现的内心视象。虽然这些视象时隐时现,但它们毕竟是以“物质”为依据,比较具体。内心视象对于演员的可贵,还在于它可以反复出现在内心视觉的银幕上,供演员观看。而且,如果这些视象对演员失去了“感染力或刺激作用”,他还可以运用回忆、想象或幻想创造出另外一些视象,让它们映现在内心视觉的银幕上,继续供演员观看,从而唤起演员对草原生活的新的感受和体验。当他从内心视象获得了相应的感受和体验时,虽然他面对着摄影机的镜头,但他心里却洋溢着眼望草原一片丰收的景象时的喜悦。进而可能使他产生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的愿望,甚至可能激起他卷起袖了,参加到接羊羔、剪羊毛的牧民中去的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