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周传基讲电影:电影的生意经(33)

2012-4-12 04:0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32|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战争类型片中,意识形态也是十分明显的。例如,在影片《空军》(AIR FORCE,1943),任B-17空中保垒的正付驾驶员的是WASP:白种的安格鲁-撒克逊的清教徒。那个叫什么斯基的机尾的机枪手,因为他是一个波兰移民。担任机舱腹部的机枪手的是黑人。机上的职务实际上是按照这些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来分配的。谁说好莱坞电影儿没有意识形态呢?

  类型电影儿肯定对社会产生影响,这正是神话的功能。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类型片是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的。至于说到类型电影儿反映社会的思潮,那倒也不是完全不可能。这主分取决于这种思潮的票房价值,以及和统治阶层的关系。就以恐怖片为例。恐怖,这确实反映了美国人普遍心态。一位美国作家说过,在美国人背后隐藏着的就是恐惧。连广告都知道充分利用这一点:如果你不用XX净齿灵,你的牙齿就会发黑,气质就不好,……你就会失去你的工作……失去你的女友……如果你不用这个……如果你不吃那个,……或者不买某样东西,你就会失去你的社会地位、你的健康、你的美貌、你的生命……这是集体的恐惧。对人民的恐惧,对自己政府的恐惧,对“赤色分子”的恐惧。

  我们可以看到,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忠实反映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好莱坞类型片是乐于利用这种集体的恐惧心理的票房价值的。恐怖片类型在五十年代的盛行就反映了统治阶层所需要利用的冷战恐惧心理、原子弹恐惧心理、对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进步的恐惧心理(征服外层空间的竞争)。恐怖片还表现了对个性被集体化的恐惧。尤其是后者。因为,一方面,威胁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共产主义是要把个性集体化的;另一方面,美国为了对付冷战面加强军事力量的做法又从内部带来个性集体化的威胁。1956年的科幻片《攫取人体的东西的入侵》(INVASION OF THE BODY SN ATCHERS, 1978 年又重拍了一次)就充分反映出这种恐惧的心理状态。

  该片的故事表现的是一种豆荚异物(原子幅射造成的畸形)侵入美国的一个小城镇。豆荚趁人睡觉的时候侵入体内,把人变成没有感情的豆荚人。故事的结尾是整个社团的成员都变成了豆荚人,它们排着队,毫无感情地在搬运大豆荚。对于美国观众来说,更可怕的是,在影片的结尾,那些豆荚异物非旦没有被制服,反倒把社团中唯一清醒的人也变成了豆荚人。他那已经变成豆荚人的女朋友对他说:“不要逃了,一点痛苦也没有。”这个结尾使美国观众永远陷入冷战恐惧的恶梦之中。这就是类型电影儿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电影理论界有人顺着美国统治阶级的立场,认为西部类型片表现的是美国的“开拓精神”或“拓疆精神”?!这纯属美帝国主义的语言,我们岂能认可。众所周知,那块蛮荒的土地不是无人居住的地区地区,印地安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是的,他们的确是一个落后的民族,象过去的非洲一样落后,因此一切号称文明的国家,如欧洲的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就以此为借口到非洲、南美洲去“拓荒”,去执行开化那些野蛮人的“神圣使命”。美国白人则是往西部“开拓”,直到灭绝了整个印地安民族。难道这也称得上是开拓精神、时代精神吗?法国的电影评论家们把西部类型电影儿誉为“美国的民族意识”,称之为“拓荒精神”,那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法兰西帝国主义也只是前不久才把它的殖民地丧失殆尽的,所以依然残留有帝国主义意识。令人不解的是,我们某些电影评论家也在那里鹦鹉学舌。

  更有甚者。我们有一位电影评论家居然把一部明显露骨地宣扬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思想的好莱坞电影儿《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捧成“雅电影”,真是肉麻透顶。难怪好莱坞明星维森•普莱斯等人说:“现在的观众越来越蠢,他们是低能儿。”、“电影儿养出了一批吃爆米花的大耗子的新种族。”、“电影儿是为大多数低能儿娱乐的。”、“美国电影儿是由那些半受教育的人为那些半智力的人写的。”总之,好莱坞的娱乐片、类型片是最高明的愚民政策的工具。这就是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好莱坞电影儿的根本原因。类型片的演变。类型电影儿的模式只是相对的稳定。历史证明它也在演变。但是这种演变说明什么呢?是创作者试图表现他个人的见解吗?是艺术家的个性促成的吗?这是不少人的看法。但是全都不是。是票房促成的,是观众的趣味促成的。当社会潮流起了变化时,观众的口味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于是牟利者就得跟着变。否则就会失去观众。在国内一些介绍外国电影情况时,总是喜欢把这种变化归之于创作者的主动。这就大错特错了。在商业电影中,没有创作者自我表达的余地。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