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剧本的过程中,演员对角色最初的往往是直觉的反应极有价值。演员的表演就像一块千净的石板,在这上面他最初的印象能写下对人物的有机评价。这些最初的印象会对人物或动作的一些较为复杂的元素产生一种突袭作用。这些直觉的反应会为性格塑造提供一个核心,以便在拍摄期间由于技术原因引起注意力分散时对演员起着试金石的作用。
我国的戏曲表演就很重视让演员了解整个剧情,加深对剧情的初次印象,叫做“开蒙说戏”。所谓“开蒙说戏”是指过去从小在科班学戏(回忆《霸王别姬》),孩子们年龄小看不懂剧本,就由老师给学员说戏。用讲故事的方法把剧情原原本本、有头有尾地讲一遍,让孩子们听得兴致勃勃、津津有味,既了解了剧情,又知道了人物的来龙去脉、身份、性格。
初次阅读剧本,要找个安静的环境,安下心来,全神贯注,一气呵成地把它读完。使读剧本的初次印象不致被其他事情千扰,或因心情烦躁受到影响。读完剧本,要细细地回想一下,剧本最能打动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哪些地方最使你激动?你喜爱哪几个人物?你对自己即将扮演的人物感觉如何?剧本中有哪些不足或过不去的地方?把这些随手记下来。对人物的这些最初印象既包括外部特征,诸如人物如何走路、穿衣、设计发型,如何使用道具,如何微笑、讲话或放松,也包括内部特征,诸如接近生人或老朋友的方式,如何掌握重点或处理问题。内部特征也许还包括自我评价或自我否定的程度以及人物对生活所持态度中乐观主义或悲观主义的程度,这有于演员尽其所能使这些特征与许多真人联系起来。通过这些特征与实际经验相联系而对人物作出的特定判断,有助于演员在长时间内随心所欲地回忆起这些最初印象。
有些演员拿到剧本,先找找自己有几场戏,把自己的角色的台词用红笔画出来,而对整个剧本则只是潦潦草草,粗粗翻阅一下了事,这是不对的。因为一部戏是个有机整体,每个人物、每个情节之间都是紧密相关、彼此联系的,对全剧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势必会影响对角色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影片实拍前,导演对演员的表演及电影场面所进行的排演一般分二个阶段。
拍摄前阶段的排演:在分析剧本、深入生活、理解形象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排练,寻找人物基调和性格的主要特征,把握人物的总谱。依据剧本,在动作中分析角色,把握人物关系并挖掘潜台词,掌握人物的贯穿动作和心理动作等。不同的导演对这一阶段的排演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有的主张直接排练影片中的戏,根据不同的目的分别采取不同的排演方式:①顺序排演—依据剧本的情节顺序进行排演,掌握人物的贯穿动作线,把握每一人物、每一场次在整个剧情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②抽场排练—选择最富于动作线的关键场面及人物性格最鲜明或转折性的片断进行排演,掌握人物在各个阶段的动作及其性格的发展;③贯穿排演—连排某个角色的贯穿场面,着重体验和掌握这一角色的动作线和角色总谱以及他与周围人物关系的历史。
为了保持实拍时的新鲜感和真切感受,追求真实自然的表演效果,相当多的导演不直接排练影片中的戏,而是排演戏外戏或各种表演小品。即依据剧本和角色的要求,演员展开想像,自编情节和台词进行表演的一种练习,如事件小品、人物生活小品、职业小品、规定情境小品、人物关系小品等。戏外戏和表演小品还可以让演员具体而形象地感受到角色的一系列不在剧本中,然而却是角色生活的组成部分的生活,以丰富和补足角色的历史。这是从演员自我过渡到角色,使形象在演员心中活起来的好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