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电影表演理论中常常把演员分成二类,即本色演员、类型演员与性格演员,由此派生出二种表演,即本色表演、类型表演以及性格表演。“类型”问题属于中间过渡性质,暂不讨论。《电影艺术词典》中对于“本色表演”有以下界定。
- 侧重挖掘演员自身的素质和魅力及性格特质,进行与自己相近的角色创造的一种表演方法:本色表演在银幕上具有一定的魅力和地位,演戏痕迹较少,符合电影逼真的美学要求。银幕上的表演可以以演员的本色为基点进行各种性格的塑造。在银幕上,演员改变自身外形、气质,进行远离自身性格特质的再创造和化身,要比舞台上难度大。跨度太大的性格塑造,一旦处理不当,露出雕琢和演戏的痕迹,则容易破坏电影表演的美学原则。但本色表演难以塑造与演员自身性格差异较大的各种不同人物。表演艺术家应扩大自身的艺术功力和可塑性,塑造远离自己性格特质的形象。
- 天赋和本能的表演:既包括某些天才演员凭直觉和灵感,甚至不必经过系统的技巧训练和对特定角色的细致准备,就可以感觉到角色并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的表演,也包括某些影片中一些演员或“非职业演员”在导演处理下本能的行为举止。
对于一个职业演员,他进行一个角色的诊释的时候,不可能、也不应该只用一种表演的方式方法去表演。演员在进行表演实践的时候,决不应该时时刻刻把表演理论融合其中,时时刻刻用理论来衡量自己的表演。而是应该自发地去演,去诊释角色,既参照自己的本色,开发自己与角色的共性以及自己和角色的共有潜能,同时又积极地运用自己的职业素能,去适应、相信自己的规定情境,拓展自己的本能。运用演员的本能更是人的本能,去以自己的躯体、语言、面部表情表达角色的内心情感与生命,这也就是本色表演与本能表演的融合。
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认为,电影演员不应当去理解角色,他应当成为角色。人们可以争辩说,正是为了成为角色,他才需要理解角色。这是不对的。如果确实是那样,那么一个理解力最强的演员将会成为最好的演员,事实往往恰好相反。一个演员如果理解力很强,他就愈加努力想成为一个优秀演员。因为他想透彻了解一件事,甚至其中最微妙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他就会侵犯不属于他的领域。实际上,他是在给自己设置障碍。演员对他所扮演的人物的性格的思考,应该导向准确的性格刻画,但结果却使他的表演显得支离破碎和丧失自然感。演员在进入现场时,应该一无所知,他越是凭本能进行表演,他就越真挚自然。
安东尼奥尼的观点将表演理论扩充到一个新层面,即电影表演中的本能表演。而这种本能表演的方法论,实际上又是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核心“体验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它们都指出:演员应该不带任何成见,不带任何对角色的更高层次的理论性、哲学性的分析而去体验角色。首先深入角色的生活(摄影机前的生活)而非首先深入角色的内心。因为在感受角色的真实生活之前,首先去研究他(她)的内心,那必然不会是角色的真实内心,而是演员的虚拟内心。演员并非哲学家,甚至当演员面对乃至钻入一个角色的生活时,他(她)应该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他(她)不需要先入为主地总结角色的性格特征,而只是逐一地准确地完成角色所应该有的细微动作即可。只有这样,观众才能在自己的思维中真正形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