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有它现代的神话,也就是它现代的集体信念。理论家詹姆斯•W•凯瑞指出:“美国不断发展的工业化和工业城市的非人性化,要求把神话和仪式结合在一起,而大众传播媒介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人们在讨论美国的现代神话时,经常提到霍瑞休•阿尔格(HORATIO ALGER)价值。阿尔格(1834—1899)是一个著名的美国资本主义伦理学家。他对人们的教诲就是,在那商业正在兴起的美国社会中如何把美德变成财富。他著作《名誉与财富》、《向上奋斗》、《奋斗与成功》都是表现一个青年如何通过有道德的生活和英雄事迹来达到发财致富的目的,或者,它的另一个方案是,一个单身的母亲如何艰苦奋斗,使她的儿子长大成人,得到求学的机会,最后,功成名就,发财致富。他的神话是美国通俗文学和好莱坞电影儿的范本。
就拿1976年的电影儿《洛奇》(ROCKY)的故事也是遵循阿尔格的道德观众的——一个虚构的小人物拳击师接受了拳王的挑战。经过坚持不懈的苦练,在强弱悬殊的情况下,和拳王打成平手。尽管其情节极不可信,要知道,拳击是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突击训练出来的。它的人物是刻板的,对话也极其一般,但却受到美国观众的欢迎,成为当年票房上最成功的影片之一,因此也就获得金像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剪辑奖。这非常说明问题。(在我国电影电视界,有人看过此片的人不也是赞叹不已,开口闭口它得过什么金像奖吗?)
作为娱乐片的典范的、好莱坞商业电影儿与神话故事之间可以找到几个共同点:
- 表达某种文化的集体信念,亦即主导的意识形态。
- 不传递新的信息,而只是寻求某种文化的存在和延续。
- 把现实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按照主导的意识形态把它们简化为对立的格局。
- 提供一个能够克服一切矛盾,并合乎那一意识形态的逻辑的理想的结局模式。
- 用感伤主义的手法诉诸于肤浅的感情和人性,即煽情主义。
好莱坞类型电影儿只是在冗余地重复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要求的成规,其目的,或者更准确地说,其客观效果,就是维持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成不变的稳定性与延续性。由此我们可以觉察到,类型电影中的社会环境是静态的,是一成不变的。比如,西部片的社会环境永远是那"拓疆"时代的,包含着资产阶级文明与西部的蛮荒两者之间的对立格局;强盗片的社会环境永远是工业大城市地下世界中无政府与法律之间的对立格局。它们的人物的社会态度也由于他们所生存的社会环境是静的而同样是静态的。西部片的明星米奇姆(MITCHUM)说过:“同一套服装--还有同样的台词,我保持了七年,我们只消改改片名和女主人公。”
有人对好莱坞类型电影儿的意识形态问题持一种回避的态度。其实这也是一种意识形态问题。有人用归缪法来禁止人们讨论好莱坞类型片的意识形态。其逻辑地,如果说类型片是神话,难道社会主义也有神话吗?给于这种强盗逻辑的回答是十分简单的:类型片是神话,社会主义没有神话,所以社会主义电影不应搞类型片。
有人歌颂类型片,说它反映“时代精神”。什么叫时代精神。五四时期的主导的思潮是封建思想,可那时的“时代精神”是五四精神,是反封建的。可以把美国社会变化的年代和流露出那一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类型片的制作年代做一比较,就会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了。美国电影理论家J. C. 埃里斯(ILLIS)说: “美国电影儿常常是等到紧张局势因某种原因而被消除以后,才会进行描写。电影业不愿因为对纷乱的问题表态而冒犯部分观众。”这里还需要加上一句:“冒犯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