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如果对人物性格缺乏具体分析和准确把握,仅抓住角色性格特征的一般外部表现,如刚强者昂首挺胸、粗暴者横眉怒目等,即导致直接表演性格。演员如果没有充实的内心感受,缺少情绪变化过程,简单化地用某种说明式的动作或表情去表演角色的悲痛、欢乐、愤怒、兴奋等情绪的外壳,则导致直接表演情绪。如:“悲痛”是个一般化的情绪概念,演员要演出角色的这一情绪,就应深入细致地去体会角色具体的情感活动。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什么事情引起的悲痛?它在角色内心激起怎样的情感变化,是尽量抑制还是猛然爆发?是在掩盖自己的悲痛还是有意显示自己的悲痛?此时此刻的人物是怎样表达悲痛之情的,痛极无声还是号陶大哭?是碎然晕倒还是强自支撑?如果离开规定情境与人物性格,缺乏内心根据,仅仅作出某种悲痛的样子,表演就会流于肤浅。 在电影拍摄现场,导演往往从镜头所需要的角色情绪结果出发,对演员提出要求。如拍某个镜头,要眼眶渐渐发红,涌出热泪,泪水从眼角缓缓流下等。演员必须在实拍的瞬间完成镜头的要求。这就需要演员在拍摄前对角色的情感活动有充分的体会和酝酿,有熟练的技巧,能即时调动自己的感情,适应电影拍摄的特性。 也有西方某些导演把演员作为体现自己创作意图的活动工具,要求演员在摄影机前只是完成导演指定的任务,默许直接表演结果。脸谱化表演是一种肤浅的表演。脸谱是传统戏曲中用各种色彩在演员面部勾画成纹样图案,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并起褒贬作用的一种程式。如红色表示忠勇、白色表示奸诈。某些人物又各有其特定的脸谱。 这里借用脸谱的含义,用以形象地指明那种从角色的类型概念出发,以固定的外在手法去表现人物的肤浅表演。脸谱化表演不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在本质,不从生活出发把握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而是把人物分为正反,贴标签式地把正面人物表现为端着架子、高不可攀的英雄,对反面人物则简单地加以丑化,从而削弱了人物的真实感及表演深度。目前多数电视连续剧中的表演均为脸谱化表演。 匠艺没有体验过程的、机械刻板的表演。匠艺演员一成不变地拟定了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来对付表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情感。如表达爱情时五指打心,表达嫉妒时咬牙翻白眼等。在发声、吐词和说话方面,活动和动作方面,造型方面,表现各社会阶层和各时代人物方面,也都有刻板的表演手法。匠艺式的表演,大都沿袭前人的匠艺传统或袭用当代名演员的现成手法反复照做。也有一些手法则是属于演员本人的装腔作势、矫揉造作的表演。这种表演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内心的体验和创作,因此没有真实的情感,没有精神内容,只有对角色外形的程式化模拟,称不上艺术。重复形象的表演:演员在多部影片中的表演没有新的创造和突破,原样照搬自己塑造过的角色形象。 演员在不同作品里扮演同一种类型的角色,是常见的现象,如果演员对这些同类型角色,不着力创造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特色,则会陷入重复形象的表演,从而丧失演员的艺术创造活力。它不同于类型化的表演,后者是指演员经常扮演某一类型的角色,但在每一个角色的表演中都可以有新的创造和探索。自我展览的表演:演员出于表现自己的强烈意识,偏离剧本规定的角色,在银幕上一味展现个人的表演。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