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对角色塑造的完美化以及性格意义上的出色刻画。这从表演本体的创作上讲,无疑是需要演员具有良好的表演素质和全面的表演技巧。电影的现场拍摄是分镜头进行,电影演员在现场为能达到一种表演所需要的角色的状态,要尽可能地消除理性对自身的支配,从而达到角色的感性状态,这是表演的关键。
演员依据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进行艺术构想的形象思维能力。它在演员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剧本刻画的文学形象,构想出具体的音容笑貌、神情体态,包括外貌造型、声音造型、性格化的典型动作以及角色经历的种种生活细节等。积极、活跃的想像带来丰富生动的表演。任何想像都是在已有感知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演员想像力的增强,与丰富的阅历、开阔的视野和细致的观察积累,有着直接的关联。
表现派是表演艺术派别之一。戏剧史上,尤其在法国戏剧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戏剧派别。代表人物是法国演员哥格兰。表现派演员在准备角色时和体验派演员一样,要研究角色的内在实质,有体验过程。首先要找到自我,并按照活生生的人的方式力求在自己身上激起角色的内心生活。但体验过程不是这派艺术创作的主要步骤,而只是创作工作的准备阶段,目的只是为了找到情感表露时的最完美的外部形式。一旦找到之后,就借助训练有素的肌体和表演技巧,精确而机械地重复这些已被确定下来的手法来诊释角色。由于表现派当众表演时,已停止了体验,所以演出虽华丽,却是冷漠的。
表现派认为,剧场及其演出都是假定性的,舞台在创造真实生活的印象方面,手段过于贫乏,所以剧场不但不应避免程式,而且应当热爱程式。表现派很注重艺术的完美性,讲究形式,其形式往往比内容更令人感兴趣。表现派艺术有真实的体验过程,因而也被认为是一种创作,一种艺术。体验派:表演艺术的派别之一,具有广泛影响。代表人物是苏联戏剧理论家康斯坦丁·塞尔格耶维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体验派艺术的基础创作原则,是通过演员的有意识的心理技术达到天性的下意识的创作(通过意识达到下意识)。即要求演员在创造角色时,有意识地体验角色,正确地生活于角色之中,由此产生“我就是”的真实感和信念,间接地用意识去影响下意识,唤起并诱导有机天性和下意识的创作活动。当演员了解并感觉到他的内部和外部生活是循着人的天性的全部规律,在规定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正常进行着的时候,就能显露出下意识的隐秘角落,流露出所需要的情感。
体验派认为,表演艺术的目的是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人的精神生活”。外部表达则依赖于内心体验。而演员要把极其微妙的、常常是下意识的生活反映出来,就要求有训练有素的发音器官和形体器官。因此这一派不但要求演员注意产生体验过程的内部体验技术,也要求注意对情感作外部体现的技术。体验派艺术坚决反对匠艺式的刻板表演,也不赞成只在角色准备阶段进行体验的表现派创作方法,体验派艺术要求演员每次当众演出都体验角色,不断刷新表演,并主张在经过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在现场表演时进行即兴创作,以使表演新颖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