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演员都应揣摩出隐藏在剧本深处的最高任务,并在自己心灵中找出对它的反应,形成自己的最高任务。同一角色的同一最高任务在不同扮演者心中有不同的反应和体验,从而具有每个演员自己的特色。这会使最高任务和角色变得生动有趣。选择正确的动词命名最高任务(如“拼搏”等),可以加强创作意向的积极性和动作性可以决定整个创作的意义和方向。演员需要的是能激起整个天性、激起创作想像和自我感觉诸元素、激起演员本人的心理生活动力(智慧、意志、情感)的最高任务,而不需要纯理性的最高任务。程式化表演:戏曲、舞剧、舞蹈特有的表演艺术风格。其动作来自生活,经提炼和艺术加工,形成夸张美化的规范性程式动作,用以鲜明有力地表达思想情感,塑造人物形象。 在以真实地再现生活为特点的电影表演艺术中,是指一种错误的表演方法,即运用某种刻板程式的动作,外在地、表面化地进行情感的图解,如痛苦时双手捧心,表示决心时在胸前握拳,绝望时两臂伸向空中,或者简单生硬地模仿套用某种模式的表现手法。 表演意念感:过分直露地表现角色所体现的思想及其行为的意图和情感的内在含义的一种表演倾向。演员必然要体现影片赋予角色的特定作用和某种思想意念,但如表面化地去图解和说明角色的思想,直接表露创作者的意图,即造成角色总体的意念感。如果演员惟恐某个镜头、某一段戏的表演观众看不明白,于是过分使劲地去展现角色此时此刻的情绪状态,如:“他被亲友的行为所感动”,“她对别人的关心是虚情假意的”。倘对“感动”或“虚情假意”予以明显外露的表现,则导致具体表演意念感。 意念感强的表演往往是肤浅的、造作的和概念化的。应当尽量隐藏起创作者的意图,使它通过合乎角色情理的言行,自然流露出来。当代电影表演越来越表现出隐藏意念的倾向。在有些电影流派的作品中,为了突出“间离效果”,强调理性化,有时会有意识地运用意念感的表演以达到所需要的独特艺术效果。夸张风格的表演是电影表演风格之一。常见于喜剧影片或音乐歌舞片中。特点是善于运用灵活生动的形体动作,吸取舞蹈、杂技、哑剧的表演技巧,对人物造型、表情及动作加以漫画式的夸张,以构思奇妙、节奏明快、动作优美见长。这种夸张要基于对现实生活细致的观察和精心提炼,符合人物心理的逻辑发展,同时要求演员极其认真地对待那些近似离奇出格的行为,使之具有可信性和真实感。这一表演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卓别林,他在以流浪汉夏尔洛为主人公的一系列影片中的表演,赋予夸张的喜剧表演艺术深刻的思想内涵。当代风格化较强的影片中也运用夸张的表演风格,如大多数中国香港影片、多数室内电视连续剧中的表演。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