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艺型的演员则根本不去体验角色的感情,仅仅用一套规定死的刻板模式去扮演角色,匠艺不是艺术。然而,在我们的艺术中却经常出现匠艺。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匠艺”一文中指出的:“在任何艺术中匠艺都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戏剧通俗易懂,所以在戏剧中近艺得到了特别广泛的流传。这是我们这行艺术中的坏事,对这种坏事应当经常地而且很巧妙地进行斗争。” 高兴就用微笑来表达,不高兴就愁眉苦脸,痛苦就模仿痛苦的外部表现快乐、悲哀、喜爱、嫉妒和愤怒的外露结果,仿佛这些情感中的每一种只会有一种情绪,并不是由许多极不相同,而且往往互相矛盾的情绪所组成的。在匠艺里,是白上画白、黑上画黑,结果就造成了枯燥乏味、没有生命力和低级趣味的程式化,既然匠艺所追求的不是体验,只不过是模仿外部形象,那也就不足为怪了。 时至今日,我们的银幕、荧屏和舞台上仍不时出现匠艺式的表演,反对刻板的表演恰恰是表演领域里的一项重要任务。好在观众的表演欣赏水平在不断提高,这对杜绝匠艺表演是一副良剂。《中国青年报》就专门组织了对公式化表演的冲击,列数了种种罪状。1986年《电影表演(门外采)》的民意调查中列出表演问题多集中于对匠艺、刻板之不满,如“人物脸潜化”、“幅度过人,表演痕迹过重”、“故作姿态、矫揉造作”以及“表演观念陈旧化”、“表演技巧一般化”、“人物性格单一化”、“形体动作程式化”、“人物造型脸谱化”、“演员形象模式化”等。对于“匠艺”在理论上,不论专业演员还是观众都是共诛之,但实践上要真正克服它,还是一场艰巨、持久的战斗。 时代发展厂,当今人们主张体验派与表现派的结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学生就作过这方面的努力。我国戏剧家、电影学院前院长章泯就提出体验与表现的结合。实际上不再存在纯粹的体验派和表现派。我国优秀的两栖演员石挥自称是“中国的科格兰”,是表现派的演员,实际上他的表演是具有非常准确的内心感受,他的表演所以感动人在于又注重表演技巧和外部体现,又精细地感受和创造着人物的情感体验口可以说是体验派与表现派结合的典范。他在《我这一辈子》中塑造的“我”就体现了这种结合的成果。人的内心世界必然会在外部表现出来。心理和形体两方面在人的行为中是处于不可分割的统一状态之中。人不是机器,实际上不可能光在外部体现而不进行内心体验,仅仅是体脸的程度不同而已。没有体验就不会有生动真切的表现。体验了还必须寻找到完美的艺术形式去表现。正如前面提到的:演员在创作中过着双重生活,第一“自我”过着形象的生活,体验着形象的情感;第二“自我”则掌握和监督这种体验并有控制地艺术地加以表达。 表演艺术既是内部与外部的统一体,又是理智与情感互相交替的统一体。我们既追求“神似”,又要追求“形似”,做到形神兼备,“情动于衷而形于外”。当然内心体验是基础,因为人的一切外部动作都是以内心为依据的。演员的外部表现不但来自内心,而目。必须在表演时再去体验。优秀的表演艺术应该是体验与体现、心灵与形体、感情与理智完美结合的统一体。银幕上(舞台上)不但应该准确而艺术地表现人物形象的外部形体动作,更应该艺术而准确地表现人物的精神生活,这样的艺术才是最感人的。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