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相的表演电影表演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段。指用特写、近景镜头揭示人物面部细微表演的一种理论。“微相学”一词出自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他认为,电影特写“不仅使人的脸部在空间上同我们更加接近,而且使它超越空间,进入另外一个境界,即心灵的领域—‘微相学’(micro——physiogonomy)的世界”。 银幕形象的一个特点是,比舞台形象具有更丰富、更细腻的心理描写。电影特写(包括近景)善于摄取极其细微的动作、极其微妙的细节以及细微变化的面部表情,包括眼睛的闪动、睫毛的颤抖甚至眼球的转动等,并能揭示出面部表情后面潜在的感情和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从而造成一种心理效果,使观众看到可见面部表情以外更多的东西,“感悟”到表情以外更多的含义,如人物复杂的遭遇,人物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态度,人物与周围人物细致微妙的复杂关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等。性格化:演员塑造人物形象所应达到的艺术境界,即体现角色的性格特征,突出人物独具的个性色彩。性格是人的较稳定的精神气质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作为影片中人物的性格,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既有生活在一定的时代,由同一的经济基础、阶级地位、生活环境形成的特定阶层人物思想性格的本质特征,又有自己特有的生理素质和具体生活经历所形成的独具的个性特点。 演员进行角色的性格化创作,是在深入理解剧本提供的足以揭示人物思想深度和性格特色的剧作基础上,探索人物的精神气质、思想情感。既把握住角色的性格基调,又注意到性格的复杂多面色彩,从而找到人物特有的眼神、姿态、步伐、语气、语调以至梳妆打扮等,塑造出一个具体的活人,使观众看到和听见角色如何在行动、说话、感觉。性格化首要的是掌握角色的内在性格气质,同时要善于抓住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部典型动作予以突出。也指演员化身为角色,体现角色性格的创作过 程。 演员的气质:演员本身所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演员的气质是演员进行人物塑造的材料之一。气质是心理学名词,表现在一个人各种行为的活动方式中,与生理的先天特性关系密切,但又受后天生活实践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气质要受到其世界观和性格等方面的控制。巴甫洛夫认为,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在人的行为中的表现,提出四种基本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弱型,并指出纯粹的类型极少,一般都是混合类型。演员的气质还可从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等方面反映出来。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