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952年5 月26日,美国最高法院才正式宣布它的决定,即电影是“对思想交流的一个重要的媒介”尽管它们的目的旨在“娱乐和提供信息”这一事实也不能削弱它的重要性。 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我们一向习惯于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待一切影片。这是因为在过去我们不存在艺术片与娱乐片之别,同时又把宣传片赋于艺术片的美名。在五十和六十年代,由于中国的故事影片的任务是对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文艺是为工农兵服务的,再加上前面已经提到的那一特殊的现象:看电影几乎是我们唯一的“娱乐活动”。所以“娱乐片”这个概念就被排除在我国的电影制作和理论之外,它被认为是十分低上的东西。其实,一部影片既然进入了商业渠道,它或多或少就带有娱乐片的成分。不迎合观众的娱乐片是不存在的。在我国在六十年代以前,只不过是以上提到的诸种现象掩盖了这一实质性的问题。但是现在,当电影院失去了大批观众以后,我们就不得不面对现实了。于是人人都大谈特谈起娱乐片来了。不过,习惯势力仍然存在。所以凡是技术高超的东西似乎就是艺术作品。任何从事电影工作的人都要把艺术二字挂在嘴边,否则就会被人耻笑。因此,当技术专家在写文章时也要说一句“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最近读到一篇从票房来谈观众的文章,其中出现不少“观众的审美……”等空洞的词藻包装,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经济问题就是经济问题,为什么不找准角度,直接了当地研究经济问题,而要把含混不清的美学概念混杂在其中? 好莱坞的一些创作人员也未尝不想当艺术家,但是既然是在好莱坞商业中谋生,为生意经十足而又不懂艺术的老板干活,那也只能把自己的艺术追求搁置起来了。再从旧好莱坞的生产体制来看,即便那些影片制作者有艺术追求,也无法实现。 一是好莱坞制片厂的流水线作业像绞肉机一样,把任何艺术个性的棱角都磨平了。好莱坞电影明星赫尔曼. 维恩堡(H.WINNBERG)说过:“不论送进好莱坞作坊的是什么,出来的全都一样。这是一个绞肉机,它可以绞牛肉和板油,野雉和萝卜。玫瑰油和比利时奶酪,绞出来的全是一模一样的大杂烩,但至今却很好地满足了如此多的人。” 另外,根据前面的统计,有的导演每年要完成九部电影儿,平均每一个半月就得完成一部电影儿。有时甚至在完成一部电影儿之后,还没有来得及读完下一部电影儿的剧本,就得走进另一摄影棚,而那部电影儿的美工师未经征求导演的意见,就已经把需要的几堂景都搭好了。这时,如果有人要求导演谈谈他的艺术构思,他能不动肝火吗?难怪平均每年拍三部电影儿的福特在记者采访时说:“问我艺术问题是没有用场的。”(IT'S NO USE ASKINGME ABOUT ART.)他又说:“任何人一旦掌握了基础的东西东西都能导一部影片。导演没有什么神秘的,它不是一门艺术。”又如迈克尔• 冠蒂斯(M•CURTIS),他在五十年中一共拍了169 部影片,平均每年3.38部,每部平均用108 天完成,所以电影评论家说:“他既没有很长的兴旺时期,也没有很长的衰退时期。”因为他已“淹没在那制造神话的好莱坞讲故事的工序之中了。”因此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他的那第一百三十二部电影儿《卡萨布兰卡》的结尾是在拍摄这场戏的当天早上在汽车里才决定下来的。但是他凭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的制作经验,深知观众喜欢什么。 所以,作为好莱坞雇用的技艺师,他们只能安分守己,并且头脑清醒。当制片人柴尔兹尼克赞扬导演弗莱明(V•FLEMING)于1939年拍出了两部重要的影片《飘》(GONE WITH THE WIND)和《欧兹城的魔术师》(又译名《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时说:“我认为他所干的活是这个企业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导演干的。”而弗兰明的态度却是:“这是你的片子,我准确地按你告诉我的去做,我希望搞出来的是好的。”他们是老老实实地当好一名雇员,一名工匠。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