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组的同学做完练习之后,可以大家来评议:你是否看清楚了台上的同学做的是什么事情?谁做得真实?为什么?然后可以由做练习的同学来谈自己的体会,谈谈你对自己所做的是满意还是不满意,自己有哪些收获和发现。 最后,根据学员所做的练习与评议,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员在反复进行这个练习时逐步做得更好一些。a.是否真正地在完成自己所提出的任务?如擦皮鞋的是否真的把鞋擦千净了?b.以生活中的行为逻辑为标尺,检查一下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符合逻辑?如有的同学在缝扣子时,穿上线后忘了在线头处打一个结。c.在做这种简单的“做什么”练习时,学员是否调动起了自己的想像?即使是在非常简单的练习中,也应该让自己的想像活跃起来,参加到创作中去。例如:即使是缝纽扣,你也应该想像纽扣是什么样的,它有多大,是金属的还是塑料的?缝到什么样的衣服上去?是衬衣、西服,还是棉大衣?衣服是什么颜色的?如此等等。d在做这种简单的“做什么’,练习时,是否注意到了分寸感呀往往是过分地用劲,或者是有意地夸张。两者都是学生急于想要表现而引起的。是为自己做,千万不要想着是做给别人看的。这个练习要反复地做。直到学员能够做得非常真实、有机为止。 教师可以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学员在完成某个简单的“做什么”时为自己设置一个小的障碍。例如:你要擦皮鞋,可是发现皮鞋上粘了一块泥,而且粘得很结实,你就要想办法抠掉它。可是抠掉之后,又发现上面留下了一个黄渍,你就要想办法把它擦千净,或者是用鞋油把它给盖上。之后,你又发现鞋面与鞋底的缝隙间还有很多的泥。你又要去抠掉它,擦千净。你还发现鞋尖与后跟上磕破了皮等等。还可以要求学员不一定事先把所有的障碍都设计好,而是尽可能地在做的过程中即兴地展开想像,不断地发展。练习仍可采用分组的方式来进行。每组做完之后,学员可以在一起评议、讨论。 这种设置小障碍的练习,原则上只要求去完成一个简单的任务。如果有的同学在做这个练习时有所发展,从一个任务合乎逻辑地引向了另一个任务,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又是真实和有机的,不必去阻止。 在做练习时提出要求,就是每个同学都要给自己所做的即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提出要求。做练习时,不要去想着把这个理由演给别人真正成为推动你去行动的动力,且就必须选定一个剧烈的形体行动,如劈柴、打桩等。但谈话的题目却是触及细致的情感问题,可能讨论其中一个同学失恋的问题。还可以要求学员选择的形体行动是必须小心仔细地去做的事情,如修理收音机或绣花之类的事,而双方争论的问题却是非常尖锐的,如有一方坚决反对另一方和某人相爱等等。做完练习之后讨论形体行动与心理行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同学总结实践后的体会。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