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表演艺术是舞台行动的艺术,这是有道理的。在舞台上只有通过行动去表现才有力量、令人信服。行动是舞台表现力的主要手段,通过积极的、有目的的、有机的行动,可以体现人物内心的活动。也就是说,行动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生动的有机过程。
演员在舞台上应当和生活中一样,做到真听、真看、真的思考判断,然后再行动,而不是装出思考、感觉、行动的样子。演员应该学会在艺术虚构的条件下,对舞台生活中他周围的对象正确地认识判断,然后作出决定。比如今天约好了下午4点钟要去找朋友,一起去看一场电影,到了他家门口我敲敲门,这时发现门并未关,我就进去了。一看没有人感到奇怪,他说好了等我,怎么没有人呢?他哪儿去了,正想着要给他留个条或打个电话,这时突然发现地上有一摊血,旁边还有一把刀。我立刻紧张起来,一定出事了。于是我立即行动,往外跑去报告派出所或找他们家人。这个练习要做好,必须首先要相信规定情境,做到真听、真看、真判断,然后行动。过程要做到家,否则就交代不清楚,表演不真实。
动作的规律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理性到指导行动的发展过程:①感性阶段:碰到一件事情或是在千一件事,首先要在真听、真看的基础上。无数外界客观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人便产生感觉,如看见有人急急忙忙往楼里走来,听见有人叫邻居的门,外面有很多人围着一辆车在看等等。这些都进入了你的头脑(看见了这些情况)。②判断阶段:你对外边看见的事情有了感觉,大脑就要进行思考。那个人急叫邻居的门,你听见了他说的话:“你孩子被车撞倒了,你快去。”这时你也听见这话,也就随着思考,哦!原来是这么回事,他是我的好朋友,我也应该去看看。于是你也急促地走了。思考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判断的过程。③行动阶段:大脑判断之后,立刻行动—跑出去了,这就是在判断之后产生的动作。由真听、真看到感觉一判断一行动,这个过程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行动过程。
动作二要素:做什么?(任务)为什么?(目的)怎么做?(具体行动)演员上台前必须明白这几项,想得越细、越具体越好。例如:我今天要到河边去钓鱼,这是任务,也就是做什么?因为母亲病了,家里很穷,需要有一条鱼给她熬鱼汤喝,也许她的病好得快些,这就是动作的目的性。到底怎么做?那要根据演员的特点来定,各人有各人的做法,不强求一致。演员在上舞台前,必须想清楚这动作的二要素,这是在表演中很重要的环卫。
动作种类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动作有心理动作、语言动作、形体动作。外部动作是以心理动作为依据,而心理动作必须通过外部动作来体现,没有思想的动作以及没有动作的思想都是不存在的。演员的表演要让观众看得见、听得见、感觉到。如你站在码头边与亲人告别,看见亲人乘坐的船开远了,你向他招手、喊话,依依惜别,招手的动作以及喊话的语言都是根据你心里很难受而产生的,心里十分难受不能站在那儿不动,脸色毫无表情,而是通过你的行动、语言动作来体现。心里一定要有强烈的感受,通过动作体现出来,自己必须动心才能打动观众的心。
在动作进行中也必须有一个过程,正如前面举的例子:你按约定好的时间到同学家去找他有事,首先进到他屋一看人不在,往里屋找人也不在,心里觉得奇怪,他怎么不守约,去哪儿了?产生思维活动。突然你一低头(非常有机)发现地上有一摊血,旁边还有一把刀,你马上意识到肯定出事了,于是产生行动,打电话报告或赶快跑出去……把这个表演练习做好,你必须身临其境,做到真听、真看,意识一判断一行动,这是动作的链条。要想做得真实可信,必须按照这个行动规律来做。否则就不真实、不到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