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表演的流派(二)

2012-4-12 05:0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19|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 本色派

    顾名思义,本色派是保持生活本色的一种表演方式。  本色派的表演之所以在吃较长的时间里颇受好评,赢得了广大的观众。  主要原因是它真实地自然地反映了人生。在电影中,演员是物象之一。如果在银幕上有一星半点作假的东西,都会由于它同其他真实物象的共存而变得不协调、不和谐,使观众不能容忍。

    外部特征无疑是观众特别感兴趣的,而摄影机可以无情地逼近演员。放寸·演只.迫使演员极难改造自己。所以,导演在物色演员时,也往往把重点放在外形上。谢晋让祝希娟扮演《红色娘子军》中的琼花,就是看中了她的那对火辣辣的眼睛。本色派认为,演员和角色的吻合,剧本材料和演员资质的吻合,是选择演员的重要标准。

    由于考虑到电影演员保持本色的重要性,所以许多电影导演注意起用非职业演员。非职业演员在不同影片中的地位也是有区别的,有的只是作为电影的材料,比如,影片《青春祭》中的傣族老妇人——伢,她干瘦的外形,双手揉捏米饭的动作,嗫嚅的无齿的嘴巴,她只是作为一种物象存在,  无须多作表演, 照原来生活活动便行。而像周倚天在影片《红衣少女》中扮演的安然、常珊珊在《沙鸥》中扮演的沙鸥,除了表现一个中学生、一名排球运动员的日常生活外,还需要创造性格,在银幕上创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中学生或排球队员形象。安然、沙鸥两个角色的创作上的成功,  自然是这两位非职业演员的创作才能和艺术素质的表露,  同时也不能忽视她们本人就是中学生和排球队员,她们这种行家的手势、动作,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是职业演员难以模仿得到的。

    本色派演员在处理角色时,往往是本色加生活化表演加角色处理(较少),  三者融合产生银幕形象,但演员的个人特征依然极其鲜明。张瑜在影片《庐山恋》中扮演的周筠、影片《巴山夜雨》中扮演的刘文英、影片《小街》中扮演的俞,便属于这种类型。演员的年龄、气质、生活经历和角色相近,演来亲切、  自然、颇受称赞。但是,毋庸置疑,只能按本色塑造角色的演员也有其局限,演与自身不相近的角色就不大适应了。张瑜扮演《知音》中小凤仙的失败,便是这方面的教训。

  • 表演派

    众所周知,演员的任务是表演,表演自然需要技巧。表演,俗称演戏,演员表演不是演“我”,而是演“他”,  即角色。要变“我”为“角色”,创造出各种不同性格的银(屏)幕形象,做到演什么像什么,这类演员称为性格演员。他们不仅能演和自己的年龄、气质、习性相仿的人物,也能塑造和自己陌生的甚至相距甚远的角色,并在扮演不相同的角色时达到内部和外部的“化身”,这就需要本领,  需要表演技巧。美国著名演员诺克斯认为,“进行表演”是一种“比保持本色更丰富”的艺术。他说这是“一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的艺术,  一种有着自己的作用、生命的目的的艺术,一种由于它的本性飘忽不定而变得难以理解,甚至不可捉摸的艺术,一种要有深刻的智慧和感情才会领会的艺术。它使接触过它的人的心灵发生微妙的变化”。这种高超素质的获得必定是进行表演而不是保持本我的结果。

    一个演员创造出一个真正的角色,实际上是一个从思想到性格、到习惯的自我改造过程,也就是将自己改造到角色上的过程,只有把功夫用到家,达到“化”的程度,在拍片时才能捕捉到角色应有的微妙感觉,塑造出鲜明的有个性的立体化的艺术形象来。英国影片《甘地》曾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扮演甘地的本·金斯利为了演好甘地,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了解印度历史、风土人情,了解甘地的一生乃至他的习惯、爱好、脾性、语言、形体动作。他演的甘地,  自然真切,发自内心,使观众感到金斯利就是甘地,  以至有的印度老人对他深深鞠躬,甚至伏下身子去吻他的双脚,说:“伟大的甘地又复活了。你把他带回了人间。”像金斯利演甘地,  已远离演员本人的“本相”和“本色”,进入了更高层次的艺术创造。克拉考尔在《论电影演员》中说得好:“这些戏路极广的演员不是以其本来的面貌出现在银幕上,而是干脆消失在那些仿佛跟他们本人毫无共同之处的银幕人物之中。”目前虽然“只有少数演员能改变他们自己的本性”,“但正代表了电影化生活的精髓的微小变化”。这种“个性”的创造要求于演员的甚多:气质加性格加能力。演员应有较深的功力和必要的艺术修养、广博的知识和充实的生活体验。演员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深入理解角色;要有形象感、造型力;更要善于控制自己,把自己蕴藏于角色之中。这诸多方面的才能,非职业演员难以做到,单靠本色难以企及。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