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周传基讲电影:电影的生意经(二)

2012-4-12 05:4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95|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又如,我们有明星吗?我们的一些电影评论家始终在一个与明星毫无关系的领域──艺术领域来谈明星问题。真见鬼了,他们根本不知道,明星只与票房价值有关。在我们的故事电影领域中,从未有意识地制造过明星,或系统地利用过明星来创造票房价值,那么又是谁在瞎捧明星呢?比如说,某位具有明星潜能的,也就是说,能够拉票房的人,因为和厂长闹蹩扭,厂长居然停止她上影片子。这不是厂长自己在掐自己的脖子吗?若是懂生意经的厂长,跟我闹蹩扭吗?先给我演电影,一个接一个,给我的厂挣钱。演到观众对你不再感兴趣了(这是明星的必然规律),一脚把她踢开。

  又如,四十年来,我们始终在研究“拍什么”,诸如题材、主题等等,而对“怎么拍”毫不感兴趣,评论家和理论家则是连“画面”都读不懂,更不要说研究“怎么拍”的问题了。可观众感兴趣的恰恰是“怎么拍”的结果。比如说,同样一个笑话,能不能引人发笑,是怎么讲的,由谁来讲的问题。很难令人相信,我们的电影理论家连这样浅显的道理都不懂。  又如,有人提出要拍类型片,指出了类型片的优势,但听起来,似乎类型片是现成的,只消你认识到了,同意了,即俯首可拾,或一夜之间,经过某位电影剧作家苦思冥想,就想出一个类型片的模式来了。至于类型片本身是什么,它具体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成需要那些条件,看来,那些类型片的倡导者并没有搞清楚。有人连类型片是神话都不肯承认,观众之所以喜欢类型片,就是要看神话。

  又如,有人认为,娱乐片是争取观众的好办法,把观众“从电视机前争取回来的好办法”。真是痴人说梦话。果真如此吗?你搞类型片,电视就不会搞类型片吗?为什么自五十年代以后,好莱坞的类型片基本上已全部移到了电视上呢?那《神探亨特》不就是类型片吗?为什么对这种现象总是视而不见呢?那么电视与电影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该怎样来客观地、冷静地、正确地估计这种关系的现状呢?又如,电影观众人次的下降是历史的必然呢,还是应当归咎于经营不善呢?或者是电视的竞争呢?我们是否预见到中国的电影观众人次还要继续下降(而不是回升)一个时期呢?它下降的最低点在哪里呢?对此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呢?

  所有这些乍一看来是鸡毛蒜皮的问题集中起来看就成了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恐怕不是那些所谓的“权威”或“专家”的一句肤浅表面的断言就能解决的。“横扫”更是一种虚张声势的,隐藏着某种个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个人发迹的手段。票房、娱乐片,这都是玩真格的事,需要进行有根有据的深入调查研究和讨论。我们欢迎有根有据的讨论。本人既不是什么“权威”,也不是什么“专家”,所以我始终认识到,自己更是需要进行有根有据的论证。

  对于商业电影的问题,我根据六年前向电影界领导提出的一份后来被束之高阁的报告做进一步的论证。由于好莱坞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商业电影工业,它是制造娱乐片的大本营,它生产的是第一流的娱乐片,并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做生意的经验,同时,近年来,我国电影界也有人提出说,中国电影需要再次向好莱坞电影学习借鉴才有出路。但是并没有说明所指的中国电影是指娱乐片,还是艺术片,还是混为一谈了。因此,在以下的娱乐片(不是艺术片!)的讨论中,我更多地是以好莱坞为参照系。再次声明,从艺术上来肯定好莱坞电影儿,那是“唯中国独有”,真是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再次郑重声明,我是从娱乐片的角度,从生意经的角度,以好莱坞为参照的。

  在涉及好莱坞电影儿的时候,如果引用美国电影理论家的观点或言论,那么几乎全部是否定的,这在中国电影界,包括电影学院的学生在内,恐怕有人是不能接受的,他们会认为那都是美国电影理论家们的“偏见”,或者又说我拿老外来抬高自己。考虑到,过去中国很少有人引用好莱坞工业内部人士对好莱坞的评语,因此本文尽量引用好莱坞圈内人的话,也许会更有说服力些。当然,可以预料得到,即便如此,还会有人说:“你只管说你自己不好,骂你自己,但是我还是要说你好。”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