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近十几年电影界的这种争鸣现象未尝不是好现象。最近几年,“故事电影”理论界和创作界又曾两度掀起了“娱乐片热”,大家又纷纷探索起娱乐片、类型片来了,而那最近的第二次讨论则几近乱了手脚。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不少外省城市的电影院已经不放映我们的国产片了。不认真讨论也不行了。 孤立来看,这似乎很危险,它影响了我国电影的发展方向,但是摆在历史发展的关系中来看,这又是极好的现象。因为“娱乐片热”必然会暴露出在我国故事电影理论与实践,以及电影媒介理论与实践中许多潜藏的问题,其中不少是涉及到根本性的问题。现在重新对它们进行一番探讨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至少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的确,有许多问题不通过具体拍摄娱乐片的尝试,是很难说清楚和引起重视的。比如说,为什么我国的惊险影片中的汽车就是跑不快,马也跑不快;抓特务,开会多,议论多,临到采取行动(惊险片的内容)时,却只是一个箭步冲进房间把堵被窝,完活。在一个自己给自己限定的小小的舞台面内,几秒钟全部解决问题;而在借鉴外国侦探片时,却又对推理片特别感兴趣。虽然乍一看来,这里所举的例子都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找到一个共同点:文学性。 又如,观众和娱乐片始终就有着直接的票房关系,这大概也是最近的“娱乐片热”的原因之一吧。但是我们是怎样来对待观众和研究观众的呢?一句空头的“喜闻乐见”喊了几十年,谁敢有不同的意见?现在则实实在在地被票房证明为原来只不过是一句空话。当时这话是谁说的,谁和我争论过,人还在,怎么不吭气了呢。只消看一下目前的事实:既然是“喜闻乐见”,那么为什么观众不来看呢?为什么观众喜欢看外国影片,尤其是好莱坞电影儿呢?《泰坦尼克号》一百元人民币一张票,这算“喜闻乐见”吗? 其它问题姑且放下不谈,就娱乐片来说,空话恐怕是毫无用场的。我实在不明白,当时怎么敢喊出来的。毛泽东不是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吗?这叫做学问吗?为什么事事都要等到事后才闭口不吭气了呢?而且为什么仅仅是不吭气了,可就是没有勇气胸怀坦荡地承认错误呢?那么以后在其它问题上是不是依然如故呢?现在能不能回想一下,过去究竟是谁喊得最响,喊得最起劲呢?" 事实证明,我们电影界基本上不了解我们的观众,既没有,也不愿意进行认真的、科学的调查研究。如果通过娱乐片的制作和经营而学会了如何真正地了解观众,认识到电影与接受者的具体关系,学会了科学系统的调查方法,那也算是一大收获。又如,世界上所有的娱乐片都是用“画面”来讲故事(包括《泰坦尼克号》),而我们的故事电影,无论是什么片种,一律都坚持用文字来讲故事。中国故事电影哪怕是因为文学性而碰得头破血流,但依然嫌文学性不够,坚持认为是文学性没有搞好的缘故。是巴赞我克拉考尔把事情搞糟了。一些文学性的信奉者会认为银幕上的马是否真地跑了起来,是天经地义地和摄影师、导演的文学功底的厚薄有关的。就像那些广告所宣传的那样,孩子学业成绩好,是因为喝了凤皇精。千错万错,就是文学性不会错。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