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是定向思维与价值的先在经验结构,视界不仅仅指特定审视事物的角度,还包括该角度内观察到的内容,从一般意义上讲,人类经验与知识的普遍法则之一就是在具体的理解与阐释开始之前,某些先定的因素已经存在了,如文化背景、传统观念、社会习俗和特定时代的知识、精神状态、价值标准和心理态势等等,都在制约着人的感知与认识世界的活动。视界的先在经验,结构了人的知识与价值的视野,以及该视野内的问题领域。 因此,任何交流首先是一种审美经验,交流中的话语模式的不同,在作品的经验结构上也呈现出话语的个性,而人的审美经验是视界内的,话语模式决定了视界,视界又决定了审美的内容。叙述与展示的话语模式在审美视界结构上的对位,并形成的差异性结论,就是一元视界结构和多元视界结构。叙述性的话语,使视界成为作品叙述者(主持人)的视界,其视界结构趋向一元;而展示性的话语模式则独立于作品叙述者的视界之外,视界趋向于多元。叙述与展示的话语差异,不在作品的内容,面在表现作品的话语模式。研究《望长城》的话语结构,我们发现的是两种话语模式之下共同的主题,所不同的是,叙述与展示的话语形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文类特征的标志。叙述性话语通过主观评述表现主题,展示性话语则通过客观对话奔向主题。《望长城》的叙述性话语在相对的时空中,追求全面、细致和整一,它的展示性话语则引导画面直入冲突和差异。 研究《为了民族的昌盛》话语中的视界结构,应该在交流的全过程中审视,而不能仅限于纪录片本身的认知。首先是电视纪录片中暗隐或明确的策划者的主观视界,其次是纪录片中人与事的视界,最后是观众的视界。《为了民族的昌盛》在交流系统中的视界结构,包括纪录片制作者与纪录片、纪录片本身、观众与纪录片、制作者与观众之间的视界关系,最后是观众在接受过程中趋同了《为了民族的昌盛》策划者的全知视界。因此,《为了民族的昌盛》一直存在着一个超越话题内容的一统的视界,这就是一元化的视界结构。作品视界的实证权威性和指导性,使作品为观众表现一个既定的视界,在这里,作品创作的惯例对应着观众接受的惯例,主持人的超越视界渗透在作品之中,成为访谈作品意义的权威发布者与阐释者。 与《为了民族的昌盛》中叙述性话语功能的一元导向性视界相对应的,是展示性话语功能的多元视界。在这里,作品的作者假设作者的视界的退隐,通过作品本身相对独立和充分的画面与观众交流,作品的视界尺度具有知识与价值的客观真实性。这是 一种建构性的多元视界结构。在展示性话语中,观众的视界不断地认同画面中具体人事的不同视界并参与转换、组织、综合,并不断超越纪录片中画面里的人与事的视界,从一个流动复杂的视界结构中,建构起整体的审美经验。 《望长城》的多元视界结构关系,是体现在纪录片内部人与事的视界关系相对独立自足的内交流系统上的。从话语角度看,纪录片的多元视界的对话关系,又是体现在两种态度、两种声音和两种言谈方式的相互对抗、相互作用上的。因此,《望长城》的一元导向作用,又是借助多极对话实现的。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