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播音配音:有声语言蕴涵的情感能量

2012-4-12 07:0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066|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人类的有声语言能够最直接、最生动、最细腻、最全息地传递思想感情及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通过有声语言,人们又能迅捷地、准确地、敏锐地、深人地感知他人的意愿。生活中、讲堂里、会议上我们常常被一些人绘声绘色的谈话所吸引,他们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活灵活现;我们也会为一些人条分缕的侃侃而谈所折服,他们阐明自己的观点丝丝入扣;还有那舞台上声情并茂的朗诵、银幕上动人心魄的台词,往往让人心动、让人神往……毋庸置疑,有声语言中蕴涵着微妙而又巨大的播动心弦的情感能量。但是,作为个体的人,甲和乙,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却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其中有作为基础的先天素质的不同,更与后天成长环境的熏染、所受教育的影响及个人对语言表现力有意无意的追求和努力密不可分。

  播音员、主持人及出镜、出声记者,作为广播电视传媒中的职业传播者,理应是一般人群中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比较强的人,加之广播电视大众传播的特殊语境,以及受众收听、收视节目的审美需求,对有声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就成了重要的职业素质之一。如果不熟悉或不适应广播电视的节目语境,发出的语言,其声音形式与思维、情感的紧密联系就会出现松脱,成了没有灵魂的语言空壳,那么,广播电视节目赖以传播各种信息、提供娱乐与服务的主要手段——语言,就会黯然头色,根本无法实现我们所追求的传播效果。所以,有声语言感染力的提高注定是播音员、主持人、记者业务素质和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语言声音形式的适应性对于节目主持人尤为重要,主持人的语言传播样态是丰富多样的,根据节目的需要或语体本身的特点,有不脱稿的播报,有半脱稿的播讲,有脱稿的讲说,有即兴的交谈,必要时也可能有朗诵或其他有声语言形态,但一般都具有“人际交流”的特点,是经过“加工”的精粹口语。有的播音员和主持人缺乏对语境和交流类型的适应性,语言传播形式“错位”,如“播”、“说”分离,“有稿”与“即兴”跳跃大;采访对话时语言自然到位,“独白”时交流感荡然无存,听来似“两张皮”,很不和谐;也有的人采访提问或口头报道似背台词,投有丝毫交流意味。要克服这些问题,必须从语言心理到声音形式都做出相应的调整,使之转换自然,整体和谐。

  有声语言之所以成为人们重要的交际工具,有一个重要原因:它不仅能清晰地传递人们的思想,还能生动地表达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而且有声语言传达情感的特征在操不同方言甚至不同语种的人群里有着许多趋同因素,有着共通性的规律。如人类表示兴奋、表示愤怒、表示恐惧、表示呼救的声音形式相差无几。据报载,一个到美国不久的中国老人路遇抢劫,情急之中本能地用母语大喊:“抓贼!”竟然呼救成功(人们发现,有声语言的表达存在着客观的规律,那些附着在语音序列上的声音强弱高低、疾徐明暗的“超音段特征”(即通常所说的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多姿多彩的变化,负载着丰富的感情态度的信息。俗话说,“听话听音、锣鼓听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其中声韵传情的正是语流中的“超音段特征”所起的作用。因此,了解有声语言的表达规律,掌握并运用一定的技巧,是可以提高白身语言表达能力的,无疑,这对于增强语言传播的艺术性是有直接的、积极的意义的。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