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与摇拍运动关系紧密相关的是跟踪拍摄,这一摄影机的运动功能几乎成为大型纪录片《望长城》贯穿主题的手段。跟拍运动往往具有更大的强调性,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整个摄影机的位置处于运动状态,它与镜头材料—不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关系,都可能在跟拍运动中得到改造,其结果是使新引人的材料,就像这种运动本身及其节奏造成的冲击那样,更富强调性和表现力。许多跟拍完全是功能性的,当纪录片的材料形态是处于行走、跑动、骑车等状态时,摄影机为模拟上述动作的运动景观,以同样的运动形态去纪录材料及其经历的时空平面。也有一些跟拍运动是直指材料时态的戏剧性视境的,在跟拍运动或制造运动景观时,同时表现出摄影机镜头运动的独特语义。
纪录片《老年婚姻咨询所见闻》中就有一个段落,充分运用跟拍镜头,纪录这一特殊群体的状况及其关系。摄影机的运动是以老年人的生存景观为基础的,镜头的开始就以一组心理的镜头语言,表现老年人晚景一面,老年人缓缓走路的脚的特写、冬日寒枝、公园座椅上的老人近景、孤寂的老人面部特写等等,一开机就为全片规定了终结性心理的题义。我们可以在描述性镜头和表现性镜头之间,在镜头的客观层和主观层之间,确定编导镜头语言不同元素的一种同向的追求,这就是摄影机在编导手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元素:镜头的运动联系和转换,引导我们发现了不同于我们平时审视世界关系(无论是构图的透视还是心理的穿透)的独特视境,显然,特写是推镜头的自然结果,而以推摇镜头运动关系十分密切的跟镜头,往往具有更大的强调性,因为在摄影机跟拍的运动过程中,整个摄影机的位置处于运动状态,这样与镜头中的对象视界关系—不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视界关系,随着镜头的运动而发生改变,作品中许多跟镜头极富表现力,尤其是老年婚姻咨询所组织的一次中老年舞会,跟镜头发挥了它独具的情感的冲击力和心理的穿透力。
摄影机首先是由舞场外景跟人舞厅的,跟摇舞会现场中景,镜头语言—沉闷;跟拍跳舞者上半身,镜头语言一僵硬;跟摇跳舞者下半身,镜头语言—错乱舞步;又由脚部跟摇为跳舞者而部特写,镜头语言—冷漠;最后跟摇环墙而坐的毫无表情的老年男女。整个舞会以一个跟镜头上下左右拍摄,将中老年舞会中的沉闷、僵硬、错乱、冷漠气氛和求偶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摄影机的跟随运动,在环境和人、人和人之间追寻透视着主题的戏剧意义。
在这里借两位专门从事摄影及其研究的同志的话,专门谈谈摄影问题。虽然我们刚刚谈了前期拍摄的诸种美学因素,但从拍摄实践来看,仍有许多间题需要总结。从编导来看前期摄影和从摄影师角度来看前期拍摄,应该说是能够有所比较和总结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都有其自身的基本规律,这种规律是前人经过长期实践继而不断归纳总结出来的理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艺术创作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原则是可以成立的。《电视摄影十八忌》 一文中所列举的问题便是很好的印证。然而,这种原则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法则,如果我们在摄影创作中生搬硬套,照本宣科,把这些原则当作一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那么这种原则就会变成呆板、陈旧和僵死的条条框框,束缚人们的手脚,使摄影创作走进死胡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