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编是影视创作的重要来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外电影发展的历史中,求证到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电影改编的历史长;二是改编影片的数量多;二是改编影片的质量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电影改编的历史。电影从其摆脱“活动照相”那个阶段起,即当电影也学会了要向观众去叙述一个故事那时候开始,电影便向戏剧或小说借取原料,电影改编也就随之出现。以我国的电影历史为例,1913年第二年,即1914年,电影导演张石川使将当时演出数月,颇受观众欢迎的连台文明戏《黑籍冤魂》搬上了银幕。这是一部暴露鸦片毒害中国老百姓的影片,主题极富积极意义。它被拍摄成四本,相当于舞台上的四幕,和舞台剧完全相仿。但它已成为我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改编影片,自此之后,出现了一批改编影片,如《空谷兰》、《玉梨魂》等,它们都是先有鸳鸯蝴蝶派的文学作品,然后改成文明 戏,再从文明戏改编成电影。
西方的第一部改编影片,出现于1902年,这就是法国的梅里爱根据儒勒·凡尔勒和H·G·威尔斯的同名小说《月球旅行记》改编的。在改编时,梅里爱在原小说的墓础上,加进了一段动人的幻想:一群天文学家坐进一个大炮弹,被发射到月球上去旅行,欣赏美丽的星座,经历了一些危险后重返地球。而这些内容在拍摄前,都已由梅里爱在改编时设计好了。
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两点:
- 如果说,电影至今已有105年的历史,那么,在西方,电影改编的历史已有98年了,而在中国,也已有86年的历史了。它比电影的历史短不了多少,足见电影改编历史之长;
- 为什么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电影在诞生后不久,就想到了要去改编戏剧或小说了呢?我想在这里引用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萨杜尔的话来作解释,他说:“当电影描写心理,复杂的情节或一些来自历史和戏剧中的题材时,它还不知道怎样叙述故事。”他又说:“为了把那些比光顾市集木棚的观众更有钱的人吸引到电影里来,电影就必须在戏剧和文学方面寻找高尚的题材。”足见,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改编的起因都是为了:一、赚钱;二、为了赚钱,必须从戏剧或小说中借取讲故事的方法和故事的题材。
接着,让我们再来看看改编影片的数量和质量。据资料统计,在世界影片的年产量中,改编影片约占40%左右。我国近年来根据文学作品改编成的影片也在日益增多,大体占全年故事片生产的30%左右。应当说,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足可说明改编影片数量之多,它是电影创作的重要来源之一了。
改编的影片不仅数量大,而且还不乏高质量的影片。改编影片经常独占鳌头,获得影坛上的最高荣誉。我们只要查一查历届奥斯卡,以及戛纳、威尼斯、西柏林等国际电影节的获奖影片,便可以列出一张长长的名单来证明,其中有许多都是改编影片。我国的改编影片情况也是如此,在历届获“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的影片中,竟然大部分是改编影片。
毋庸讳言,这一状况同时也说明了中国电影编剧的素质亟待提高。我们的一些电影编剧家还拿不出漂亮的电影剧本来,还必须依赖小说家或戏剧家来讲故事。其次,还需要说明一点,我们并不想从以上获奖名单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凡是获奖的改编影片,都属改编方面的佳作。换句话说,原作好,不等于改编得也好,它之所以获奖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然而,如果我们认真地去分析一下,也不难发现,有些改编影片的获奖原因就在于改编得好。这些影片不仅出色地运用了电影手段,在银幕上传神地传达出原作的风貌,甚至还超过了原作,以致于广大观众、甚至是原作者本人,都不得不承认这是部电影改编的佳作。所以要不厌其烦地从中国影片改编的历史,以及改编片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来进行论证,无非是想说明电影改编在电影创作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