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电视画面的符号构成虽然涵括了从语言符号到非语言符号的诸多符号要素,但其中最主要、最能反映电视画面特点的还是图像符号。这里的集合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构成电视画面的符号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但更重要的是指电视画面是在时间序列上展开的连续画面。电视画面以每秒25帧的静态画幅的速度连续不断地变换画面内容,利用人眼视觉暂留原理使画面更形象地表现运动。客观事物运动的连续性要求电视画面记录表现的连续性。因此,电视画面不是跳跃的、无序的,而是连续的、有秩序的,画面在时间上的造型表现是通过画幅先后排列的秩序安排来体现的,并由此形成了电视画面语言传情达意的内在规律。电视画面在时间上连续不断的单方向运动,符合人们生活中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和习惯。不过,这也决定了观众对电视画面观看的一次性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造成了观众观看电视节目的被动性,制约了观众的选择自由。 电视屏幕是承载电视画面的物质载体。电视画面在现今的技术基础和物质材料的制约下,不管是多机位拍摄,还是多符号传播,最终都要呈现在一个有明显边缘的平面上,一种横向的矩形框架结构的电视屏幕上。“世界上没有无局限的艺术,艺术在局限中展示各自的个性”,记不得这是哪位大师的惊人妙语,它一语道破了万物特性的起缘。音乐被七个音符所局限,诗歌为文字所驱使,摄影、绘画为瞬间形象所凝固,它们在各自的局限中发展,造就各自独立的品格。电视画而的构成同样无法逃脱“局限规律”的局限,在构图的局限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电视画面不似绘画、照相,它们在绘制过程中从不为画幅比例所框限。电视画面没有过多的选择自由,它只有两种固定的幅边比:一是普遍采用的4:3的横长方形;二是16:9的遮幅长方形。所谓遮幅,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拍摄时对摄影机的画框采取上下遮挡的方式将4:3的横长方形遮挡成16:9的更扁的长方形。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原始的遮挡方式己为电子选择电路所替代。专业摄像机都有4:3与16:9互换选择按钮,最近一两年许多家用摄像机开始有了4:3与16:9的转换功能,在一些专业编辑机上也具备了4:3与16:9转换功能,可以将前期4:3的影像资料转换为16:9的画幅。4:3与16:9画幅比产生的视觉效果各有所长,4:3格式的画幅上下可容纳更多的构图内容,画面相对饱满;16:9格式的画幅压缩了上下画幅的空间,有利于简练构图,突出画中主体。选择哪种画幅比应视节目的形式与内容的风格要求而定。 鉴于此,电视画面创作者必须遵守这一“固定幅边比”的限制,从一个不变的画框中表现千变万化的内容,训练自己在这个固定方框中处理构图的本领。技巧高超者,应以这个固定的框架为窗口,利用摄影机的运动、场而的选择、景别的变换、光影的处理,提供给观众喜闻乐见的画面形象。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