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电影编剧:戏剧和电影(下)

2012-4-12 10:2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78|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劳伦斯·奥立佛拍摄的《哈姆雷特》冲击了我们,这是舞台剧的大胆再现。他把舞台剧原封不动地搬上银幕,使它更加生动和更有深度,并且巧妙地运用特写镜头,拍成了地地道道的电影。《亨利五世》《理查三世》也是他摄制的。劳伦斯·奥立佛既是英国的优秀作家,又是优秀演员。他把本国的古典名作拍成电影,这和专业电影作家把舞台剧移植到银幕上,是多少有些不同的。他是莎士比亚剧的演员,他把莎士比亚名作拍成电影,恐怕是想要进一步从电影的可能性里突破舞台的限度。仅仅从这一点来说,在电影里重新复活戏剧,是劳伦斯·奥立佛获得卓越成功的极好基础。

  美国有威廉·惠勒拍摄的《侦探故事》。这是把亨利·金象制作精密机械那样制作的戏剧改编为电影的,几乎是把舞台剧完全原封不动地搬上了银幕。这出戏在日本也上演过。看过舞台剧的人这种印象大概就更深了。但是还要略加说明的是,他只是为了适应电影的需要调换了一些紧张场面,戏的重要情节全都和舞台剧一样。惠勒的导演手法似乎有意识地使电影近似于舞台剧,好象让观众坐在合适的观众席上看,全片几乎是用一个方向的拍摄角度拍成的。如果用战前的编剧方法,那就恐怕得首先把一切都拆开,不是只以警察的活动为重要舞台,而是有街道,有刑警的家,有犯罪现场,有警察局的刑警办公室,等等,把画面的展开组织得很好,使人不觉得枯燥乏味。这部电影是一部杰出的作品。既不觉得枯燥乏味,也不感觉描绘得不够。相反,倒是因为大胆处理了暗场戏,表现出来的画面就更加充实了。

  这出戏是在纽约长期上演获得成功的戏,所以估计到改编成电影之后上座成绩也错不了。但是,试图把它按舞台剧形式处理,如此决定,大概是作者的胆识起了主要作用。这位世界知名的杰出导演,长期以来从事电影工作,也许在电影创作艺术上掌握了关键。以后出于惠勒之手的《绝望的时候》虽然也是舞台剧的电影化作品,然而取材是真人真事,剧本仍然是按舞台剧展开情节的。

  舞台名导演埃里亚·卡赞拍摄了电影。这位细心的导演起初对待电影非常拘谨。按照以往的制作电影的常规拍摄了很象电影的电影,《布鲁克林胡同》等就是这类影片。从《码头上》开始,他改变了对待电影的态度,用演剧的手法打破了电影的传统方法。他大量使用了电影所具备的武器—急骤转换场面,同时,他刻划人的方法论则是演剧的分析。所以,戏生动活泼。象惠勒那样杰出的电影导演转向演剧的方向,和从演剧中成长起来的卡赞向电影方向发展,这两件事好象不谋而合,颇为有趣。

  如果以为电影掌握了演剧的手法和刻划舞台剧式的人物,就立刻能够拍出影片,那是错误的。舞台导演尽管导了电影,但也未必就能达到他的目的。然而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这种尝试逐渐克服了电影原来的弱点,使电影一步一步茁壮成长。电影不能描绘人的心,这种说法已经被推翻了,人们都承认,电影比小说能更深刻地描绘心理。

  电视一出现,电影就性急地发出哀叹,但是,难道电影就不能因此反而重新起步吗?只是横向扩展是不行的,如果不纵向深入,就不能同电视对抗。纵向深人,就是向戏剧的核心冲去。戏剧的紧凑感,压缩和弹性。如今的剧本已到达了这种境地。把这些东西组装起来的,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结构,靠场面的设计,靠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环环相扣。电影应用突然描写的可能性比舞台更大。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