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电影叙事:叙事的空间和角度(中)

2012-4-12 11:0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071|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在热奈特把视点称为“聚焦”,若斯特把视点称为“目视化”。他们都有自己对视点的分类, 在这里,我们把视点分为两大类:全知视点和限制性视点。

  全知视点是指叙述者无所不在,他叙述出影片中任何一个人物所知或所未知的一切,他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叙述者有绝对的自由,在叙事的时空中自由地行走。用全知视点叙事,能让接受者知道故事的一切,但是接受者在接受这一切的同时,又有这样的疑问,当时人物并不在场,他怎么会知道这一切?一定是有一个无形的手在控制这一切,一旦接受者有这样的疑问的时候,叙述者就无法遁形了。所以,全知视点是一种简便的叙事角度,但也是一种最会让接受者起疑心的角度,为了不让接受者起疑,叙述者必须采取另外一种叙述角度,限制性视点。
 
  限制性视点指的是叙述者在故事中只知道部分内容,有时候叙述者所知的等同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叙述者象鬼魂附体一样的附在故事中的某个人物上。限制性视点主要有第一人称视点,第三人称视点和客观视点。

  第一人称视点:在小说中常用“我”的形式出现,在电影中,画外音经常是第一人称视点的外在形式。当画面出现一个人物时,叙述者用画外音说“我”。叙述者这时想把声音上的“我”和画面上的“我”等同起来。但是叙述者的这个愿望并不一定能达到,因为电影和小说媒介形式的不同,银幕上出现的“我”其实永远是作为他者出现的。这个时候接受者面临的情况是,声音上是第一人称的“我”,但是形象上则是银幕上的“他”。所以用画外音强调的第一人称事实上并没有让接受者认同“我”的叙述,反而可能产生间离效果。

  第三人称视点:叙述者是用他者的口吻叙述故事的,视点是附在影片中的某个人物之上的。接受者只知道人物身上所发生的事,人物心中所想的和人物没有经历过的事,在影片中不被叙述。像《罗生门》这样的电影,故事是由几个第三人称视点叙述的。樵夫、女人、强盗都成了叙述的出发点,视点的出发者随着影片的发展而变化。这种在影片中一直变化视点出发者的做法也许是跟现实最近的一种叙述方式了,因为世界事实上是由一个"我"和无数他者构成的。

  客观视点:没有全知全能的上帝,也没有把视点附在影片中的某个人物身上。视点等同于摄影机的视点,似乎没有叙述者的存在,影片中的事物是真实世界的一种反映。但是这其实是一种奢望,因为其实就是在足球传播里头,一样存在着叙述者。客观只是人类的一种幻想。

  或许应该说,在电影里只有一种视点存在,那就是全知视点。所有限制性视点都只叙述者的一种愿望,出现限制性视点,事实上是叙述者对全知视点的一种伪装。目的是为了回避接受者的疑问:我不在场,我怎么会知道这件事?当叙述者转向限制性视点时,叙述者事实上是想躲在故事中的人物或摄影机的背后,想把自己埋伏起来。所以研究影片中的视点,其实是在研究影片中视点的伪装,叙述者是如何把全知的视点伪装成各种限制性视点。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