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经典好莱坞电影叙事(四)

2012-4-12 11:3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42|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 蒙太奇技巧

    美国电影导演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等影片中创造性的在场面之内进行大量的切换,直接把戏剧性空间解构,然后重新组合以适应观众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并由此发展出后来成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的一种拍摄和剪辑语法:用主镜头或交待镜头建立一个故事的发生地点,然后,当动作发展时,切至人或物的中景,在戏剧性高潮时用特写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很显然,这种叙事蒙太奇是建立在观众对事物理解的心理逻辑之上的。因此容易被观众所理解和接受,或者说,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电影的叙事而对其中蒙太奇叙事技巧却习焉不察。这种把自身隐藏起来的正是一种所谓“透明”的叙述。这种叙述方式造成了观众的幻觉,使他们相信好莱坞的那些传奇。

  • 观点选择

    经典好莱坞观点包括主观(subjective)、客观(objective)、绝对客观(absolute objective)、全知观点(omniscient)、作者观点(author’s)、多重观点(multiple)、复合观点(combination)。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叙事众多技法中最明显的倾向是采用“客观化”,意即呈现一个基本的客观故事,在此基础上穿插人物的“知觉主观”和“心理主观”视点。因此,经典好莱坞叙事电影通常都用非限制型的叙述手法。即使观众只注意一个人物,我们也可以通过剧情获取剧中人所不了解或没听到的信息(《西北偏北》、《公路勇士》是这种倾向的好例证)。这种手法只有在某些主要依仗神秘的类型所片(如侦探片)中才废弃不用。

    经典好莱坞叙事并非一味鼓励观众对影片中主人公的绝对认同,实质上“电影最终的威力,尤其是经典好莱坞传统的威力在于主观认同与客观超脱之间,参与动作与观察动作之间的张力。”经典好莱坞电影在煞费苦心地让观众积极实现主观认同而参与情节之中的同时,又通过精心的安排让观众置身于这些中心人物之外,让观众处于一定的审美距离而观看剧中人的表演。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摄影机的正/反拍(被摄对象)镜头叙述模式和全知的叙述模式交互运用。一方面,在正/反拍镜头中,影片让剧中人直接为观众组织戏剧性空间,只有剧中人在看的时候,观众才在视觉上看到剧中所看到的物理空间,从而直接鼓励观众和剧中人物产生强烈认同,观众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成为剧情动作的参与者。另一方面,当摄影机采取全知的叙述模式时,观众对剧情的了解就远远大于剧中人对剧情的了解,观众就实际上进入到一个和导演无意的共谋:即观众和导演都在剧中人“上面”,犹如上帝一样俯视剧中人物困境。这时观众对剧中人物的认同转移到对导演的认同,观众从剧情的参与者转移为旁观者。

  • 角色结构谱

    经典好莱坞影片的角色往往有如下几种:正面人物(protagonist)、反面人物(antagonist)、配角(supporting)、主动角色(active)、被动角色(passive)、刻板角色(cliche)、单线人物(one-string)、圆形人物(round)、扁平人物(flat)。

    俄国学者费拉基米尔.普罗普在他的《俄罗斯民间故事研究》中认为故事中的众多身份,面目各异的人物却不外乎七种角色,普罗普将其称为七种“行动范畴”。分别是:①坏人②施惠者③帮手④公主,或要找的人和物⑤派遣者或出发者⑥英雄或受害者⑦假英雄。

    应该说不论是叙事电影还是民间故事,类型化的人物是它们共同的叙事基础。经典好莱坞电影往往追求人物形象的类型化。所谓类型人物,正如英国文艺理论家福斯特所说,就是具有单一性格结构的人物,也就是说可以用一个专有名词或集合名词便能够概括的人物。福斯特认为,文艺作品中类型人物的最大好处就在于,读者或观众可以轻易地分辨他们并记住他们,这种类型人物善恶分明,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界限十分清楚。当然这种类型人物最大的弱点在于,人物性格未免太露太浅,缺乏足够丰富的性格内涵。好莱坞生产的大量西部片,主人公几乎都具有善恶分明的类型化倾向,无论是英雄牛仔与印地安人、警长与匪徒几乎全部都可以用类型化来划分。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