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信息化背景下台内广播电视节目生产的技术规划工作探讨(下)

2013-11-16 09:5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11|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来自: 未知

摘要: 做好信息化背景下技术规划工作的几点思考1.重视技术规划的前瞻、指导、统筹和规范作用目前台内节目生产中普遍存在规划工作相对滞后和指导力度不够,导致许多台内应用系统建设分散,标准不统一,运

(接上期)

四. 做好信息化背景下技术规划工作的几点思考

1.重视技术规划的前瞻、指导、统筹和规范作用

目前台内节目生产中普遍存在规划工作相对滞后和指导力度不够,导致许多台内应用系统建设分散,标准不统一,运作不规范,以及应用系统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等现象。

深入研究信息化背景下的节目生产特点以及节目生产流程的发展变化趋势,统一做好基础支撑网络平台、节目交换共享平台、节目播出平台、节目互动平台以及业务应用系统、节目与素材信息化存储、管理和配套设施等节目生产环节的整体规划工作刻不容缓,而且应由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组织制定。

技术规划的前瞻、指导、统筹和规范作用将为节目生产做好整体布局和基础性工作。实现节目生产的标准化,降低技术平台构建的复杂程度,提高节目生产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共享能力,提高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

2.节目生产技术平台的考虑

“加强两头,规范中间”。“加强两头”指对节目素材采集、播出、交换等部分进行规划时,应突出灵活性,使其适应多种信息载体和传输方式;“规范中间”指台内节目生产的中间主体部分应按照标准化、规范化要求进行规划,尤其要加强基础支撑网络设施和节目的统一信息化管理的工作。

(1)拓展信息采集渠道,完善节目采集制作平台

节目信息素材特别是新闻素材的采集制作方式必须由自给自足向由多渠道来源转变。一方面通过记者、通讯员、演播室或者转播车进行专业的采集制作,另一方面通过构建节目信息采集的通联机制,通过特约采集、志愿人员的远程采集以及与通联合作单位的远程节目信息交换等方式为节目制作提供更多的素材选择空间,提高节目的时效性、准确性。

采集、制作平台适应多渠道传输要求和多文件格式、多种分辨率、多速率的节目素材;搭建以记者采访为主、全社会的志愿人员共同参与的节目素材采集、制作技术平台,使观众和听众既是节目的用户又成为节目素材的提供或节目制作的参与者。

(2)规范视音频编解码标准、数据交换标准和素材文件格式,实现节目资源的统一管理

随着对节目、素材进行再利用和深度开发,需要实现节目资源的统一管理。这就要规划好节目资源管理系统和节目交换共享平台,实现不同业务系统(比如新闻制播系统、后期制播系统、编辑译制系统、存储系统)之间节目素材和信息的共享。

对不同业务系统的信号编解码标准、节目和素材文件格式以及元数据交换标准进行规范,通过统一数字化存储、分类、编目、素材转码等技术处理,逐步实现统一格式的数字化归档、存储。结合台内实际规划在线存储、近线存储、离线存储系统。

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设备进行统一高效管理,通过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实现对节目内容的版权保护,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节目资源的利用率及节目生产效率。

(3)做好基础支撑网络的规划,实现不同业务网络间的互联互通

基础支撑网络属于基础设施,它包括网络硬件、线缆、操作系统、传输协议、网络协议等。是实现不同应用平台或网络环境间文件的共享、信息和数据交换的基础平台。随着节目生产方式由相对独立运行的业务系统向一体化流水线式协同运行的系统化方式转变,对基础网络进行整体规划已经成为趋势,但要注意继续发挥原有的基础设施作用,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规划基础网络要满足实时、宽带、高质量的大数据量的现实要求,保证并发访问情况下服务器的读写带宽以及网络带宽稳定性和高的数据传输效率和速度等。

按照台内节目制作、播出的数据量和站点数量规划网络,并聘请专家顾问、网络工程师制定、审查规划,制定相关技术人才培训计划。严格规范网络协议,统一接口和数据格式。

不同的网络规模可以选择不同的网络架构方式。10个站点以下的小型网,可以采取以太网架构;10个站点以上的广播级网络,可以采取以太网(IP-SAN)架构;10个站点以上的大型网络,可以采取光纤网+以太网架构。

规划时还要面临解决初期粗放式建设的各业务网络没有互联或者无法互联互通等问题,可采用“高内聚、松耦合”技术实现已建异构应用网络间的互联互通,对于多种平台可采用跨平台的文件交换格式,统一显示方式和检索方式、数据库标准,实现整体网络可交互。

(4)节目播出及节目交互平台

节目播出平台主要指广播播出或网络播出平台,这部分应在原有播出系统的基础上规划,增加网络播出系统;可以与节目交互平台进行统筹规划。根据对播出系统的安全性、实时性要求高的特点,平台架构可结合实际综合考虑采用对称式服务器(主备镜像)+SAN模式或非对称式服务器(上载、播出分离)+SAN模式,或者采用服务器集群模式。节目交互平台的搭建可通过建立视频网站,完成节目信息发布、直播录播等网上节目同步播出或时移播出功能以及视频点播等交互式服务功能。

(5)高标清兼容的节目生产平台

高清节目是提高广播电视节目收视效果的看家宝之一。电台、电视台应结合自身情况,在原有标清节目生产平台的基础上规划高清节目生产平台或规划高/标清兼容的生产平台。

高清节目生产平台的规划关键在于高清演播室、转播车和制播网络。对于自制高清节目,需要规划高清演播室、播音室或转播车和高清后期制播系统,规划时既要考虑摄像聚焦、灯光、布景、道具、化妆等因素,也要规划好高清制播网络;若是采购节目进来后进行编辑播出,规划重点则是高清制播网络。由于高清节目数据量通常是标清节目的5倍左右,这对制播及网络系统的信号处理设备、传输设备和存储设备的吞吐速度、传输网络带宽、容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节目安全生产

加强节目安全生产规划,包括节目资源(数据、节目)自身的安全和网络安全、播出安全的规划。既要确保节目播出安全还要保证节目、数据、网络的安全性和可用性,优化节目生产的电磁环境,对各业务系统的计算机、视音频设备、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进行统一地分析和预警监控。

(1)节目资源的安全。节目资源集中管理可提高安全性,但必须考虑备份系统。规划工作涉及对节目资源的集中存放、管理和控制;对节目进行安全等级划分;设置访问权限(对重要节目的访问进行授权);存储介质、系统设备的安全使用;节目数据加密;计算机病毒的防护;灾难备份系统;建立容错系统;重点部位、设备的安全防范。 [Page]

(2)规划网络安全。涉及网络安全级别;设置安全策略(如认证授权管理或专人实施管理);进行网络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培训;网络硬件安全;内网与外部网络进行隔离;网络站点采用无盘、无外接存储设备策略;规划网络工作环境(如温度、湿度、粉尘、电源净化和不间断供电)等。

4.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规划

节目生产单位除了要不断吸收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稀缺人才,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以外,同时还应提高现有节目生产创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使节目生产创作人员掌握节目生产所需新技术,熟悉信息化背景下节目生产运作模式、工作流程及生产技能。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