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信息化背景下台内广播电视节目生产的技术规划工作探讨(上)

2013-11-16 09:5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23|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来自: 未知

摘要: 二十一世纪,随着广播电视节目生产规模的扩大、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新媒体和新业务的不断涌现,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正逐步向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一. 前言

二十一世纪,随着广播电视节目生产规模的扩大、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新媒体和新业务的不断涌现,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正逐步向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信息化使得广播电视节目的产生、传输和共享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安全,同时对节目生产的技术规划内容、广度和深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台内节目生产的需求趋势分析

1.多元化的广播电视节目需求

高清数字电视,给人们带来高清晰的视觉震憾和5.1声道环绕立体声的听觉享受,随着大尺寸高清晰显示设备价格的降低,面向固定用户的高清电视节目将逐步得到普及,对高清电视节目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

面向互联网电视(广播)、IP电视(广播)、移动多媒体广播、3G手机等新媒体用户的各类新闻、财经、体育、娱乐类视音频节目的需求量也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变得越来越大。这类节目针对特定人群的需求,具有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等特点。

2.节目生产信息化

依赖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使台内用于节目生产的硬件、软件、信息、节目素材的共享成为现实,使节目生产岗位的工作人员能够按照权限共享网络中的软件、硬件、节目素材资源,实现高质高效的内容资源信息化管理,实现节目资源的可访问、可控制、可管理。

3.节目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

针对视听节目盗版侵权现象和违规传播行为,就节目生产源头而言,生产单位需要主动研究节目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规划时早做安排,在节目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加强产权意识,运用版权保护技术,提高各类视频和音频节目内容的版权保护能力。

4.更加灵活、开放的节目采集、制作和传播方式

信息时代,广播电视节目信息的采集、节目制作、播出和交换发布方式由自给自足的封闭或半封闭的节目生产方式向开放的、多渠道的方式转变。扩大信息采集的渠道和节目素材的通联共享范围,为节目制作提供更多的素材选择空间,实现跨部门的节目制作;通过多种媒体播出发布渠道,满足多种播出方式、多种接收终端对节目内容的需求。

三. 台内节目生产的技术规划方法探析

技术规划经过全面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以需求为出发点,着眼长远发展,统筹兼顾,通过专家研讨、会议、决策等形式,按照系统方法提出节目生产技术规划的整体目标、阶段目标;根据目标,针对不同阶段需解决的问题,确定出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制定出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

(1)调查、研究

通过收集台内节目生产规模(节目套数、总播出时间、播出语种)、节目种类、设备情况、业务种类、应用系统、节目生产人员及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相关信息;总结以往节目生产过程中的各类经验和教训;综合考虑政策、地域环境、用户消费取向、台内技术力量、经济条件等因素,兼顾台内宣传、业务发展计划,通过分析节目生产需求、业务内容和生产定位,根据生产规模、质量要求、现有基础设施情况,研究节目生产平台的架构、应用系统的组成、基础设施的建设。

(2)提出整体目标、阶段目标

技术规划工作应针对不同的业务需求、不同的生产规模、不同的质量要求、不同基础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整体目标、阶段目标。

整体目标须围绕实现国家和广电行业的总体规划目标以及经济社会和信息、文化发展规划来制定。阶段目标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来确定,前一个目标要为后续目标的实现做好铺垫,并与整体目标实现无缝连接。

(3)确定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及实施步骤

分析研究各阶段的可能出现的需求,围绕解决节目生产面临的重大问题,围绕节目生产的数字化、网络化和业务流程一体化、运行管理的信息化等生产要素,确定各阶段节目生产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实施步骤应是沿着已确定目标的方向,按照先基础后应用、先近期后长期的顺序对目标进行分解,在考虑未来发展的同时应兼顾经济发展水平,做到量入为出,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实施步骤。

(4)制订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是确保节目生产的技术规划工作能够落实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从节目生产方案、制度建设、管理流程、经费计划和经费筹措渠道、资源整合利用以及运作协调机制、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考虑,制定出较为全面的保障措施。

规划制定好并开始实施以后,原定的目标、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有时也需要根据实际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时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或建立必要的机制来保证这种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在信息时代显得尤为必要。 (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