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多种类型的信息结合,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信息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近年来,在电视文艺晚会中,它也作为一种重要的舞美元素被频繁使用,为增强节目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时空——瞬间的跨越与转换 在传统的电视文艺晚会中,因为舞台环境和演员角色的限制,在叙事时较难处理同时间、大跨度的时空变换。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它以“悄然无息、化入化出”的形式完成了电视画面上的瞬间时空跨越与转换。首先,从对“舞台时间”的影响上来看,在传统电视晚会中,时间是线性的、连续的。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在情节的时间线上利用闪回、跳接、升格、降格以及蒙太奇手法来为舞台上的时间调度提供帮助,可以将“舞台的时间”放在过去、现在、将来任一时间点上。另外,技术的切换可以帮助电视舞台瞬间完成空间上的跨越,提供表演情景,完成舞台场景迁换,从而实现电视画面的多元与立体呈现。 2、叙事——蒙太奇语言的“双重性” 当多媒体技术介入到电视文艺晚会时,也就将独特的电影语言——蒙太奇引入到了电视舞台表演中。在电视文艺晚会中,LED屏幕的视频、影像不断以豢太奇语言的形式进行组接变化,视觉上不断感染观众;另外,多媒体技术与舞台上的表演者之间的互动又形成了第二种蒙太奇语汇。这样,电视舞台上的蒙太奇就具有了双重语汇。 既然LED视频、影像与表演者之间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含义,那么,它在这里也就承担了“角色”的功能。美籍德国美学家鲁道夫?爱因汉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说到,视觉除了感知运动之外,还会自动地指令某一物体担任整个视域的框架,使别的物体都依附于它。整个视域中都充满了复杂的从属等级关系。从视觉心理的角度来看,多媒体技术营造的大背景就成了舞台上演员的视域框架,观众在电视机前观看到这个视域框架时,它不再是背景,而是一个更大的背景中的一个较小的和局部的部分。这个更大的背景就是观众所在的地方,因为LED视频、影像的运动,它看上去与晚会中的人物一样,很活跃地移动。这种运动就使它有了“演员”的特征,使它担任了其中的一个“角色”,利用电影的蒙太奇语汇,使舞台与演员融为一体,呈现出如梦似幻的美好场景。 3、审美——诗化的意象空间 春晚中多媒体技术参与的节目,用一种近乎诗化的语言,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融入其中,虚实相生,亦真亦幻,在给观众强烈的视觉震撼的同时,激发了观众的审美想象空间。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有“意象合一”、“境生于象外”的说法,即主张以象写意、寓意于象、意象互存而成一种境界。象是生动可感的具体形象,意是从这具体形象中跳脱出来的象外之意,意象的生成互为主体与客体、情与景、心与物、意与象的统一。 4、观念——虚拟与现实的融合 纵观央视春晚这几年节目的视觉表现形式,多媒体技术所营造的虚拟时空与现实时空的高度融合成为一大亮点,视像空间难分真假,让观众体验到了虚拟的真实。 首先,电视列于视像空间立体效果的追求来看。众所周知,单一、平面化一直是电视画面营造的明显缺点。多媒体舞台的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巧妙挣脱中国文化构筑画面“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传统局限,将其与西方人在平面上创造三维空间的艺术技巧相融合,既保留中国绘画在有限空间营造万里之势的优良艺术传统,又充分运用透视法、明暗投影、纵深等西方摄影技巧,在电视平面上幻化出“镜中影、水中月,其幻愈真,则其真愈幻”的逼真空间构造。 此外,从受众潜在心理来看。在人类本性中潜在着与他人交流的欲望,人类只有在与他人交流中,才能获得日趋完善的自我意识和生存能力。电视能够在一个更广阔灵活的范围内,满足观众非在场却又镜像式在场交流的欲望,那厶电视技术越接近于“真实”,越具备符合人类本性的交往活动。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为观众打造了一个“真实的”、“缝合式的”、“立体的”技术空间环境。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