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本世纪以来,各地剧场建设如火如荼,发展很快。宏观而言,这是可喜的事。舞台建设是硬件,要与舞台创作和与文化市场有利有效对接,既是老课题,也是新挑战,但为了显示政绩或所谓“地标”建筑,过分奢华,贪大求洋。尤其在舞台上,过分求全,千篇一律,设备求洋,超标设置,非艺术功能放在第一位。舞台功能是为会议、活动,还是为观众和文化市场?市场效应能否形成文化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等等问题值得思考。 舞台建设可关注的课题也很多。概括说:一、 剧场的外部造型、样式需要多样化,要考虑环境因素,考虑城市化的前景。剧院要有门槛,也可分级,既考虑到社会活动的需求,更要重视观众的需要。二、舞台设备配置的理性化,应考虑到它的经济效应、社会功能、艺术考量。三、有条件的话,建造更多的专业化剧场。娱乐性和艺术化的剧场是有所区别的。可建剧场一条街的尝试,大、中、小剧场相配套。要考虑未来的市场化,搭起演出环境与生存互补的桥梁。剧场按计划经济时代处理,建在人烟稀少的边缘地域,很难生存,不甚合理。四、 剧场建设要向中型、小型剧场倾斜,同时完备、完整基本设施和功能。要保护传统的舞台,保护农村的古戏台等。 舞台科技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有效、到位的发挥,硬件与软件存在着不相匹配的问题。集中表现在舞美的大制作之外,还缺乏自己的创造性的表现语言,缺乏较高的审美境界,缺乏抵御非艺术因素干扰的能力等。我曾经在一个论坛上,针对当代舞台灯光的创作,说了三种“70%现象”:一是70%的舞台灯光的创作没有进入艺术创作层面;二是70%的灯光设备、器具应用停留在照明功能上;三是70%的舞台资源没有真正使用在艺术自身创作上。这是值得思考的。 舞台科技是为舞台艺术创作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任何科技手段的应用,用在刀刃上,要“点”到即止。科技应用所表现的语言,务必成为演出的表现语言。舞台科技的滥用、泛用,大制作泛滥,病态与富态,奢华与矫情等,已干扰了艺术整体的创造。我们应当摒弃“戏不够,景来凑”和“景不够,雾来凑”的惰性模式,如雾、雨、雪、移动平台或转台等手段的应用中,为用而用,缺乏自身的艺术语言。这类非艺术化的应用,反而对艺术本身带来无形的伤害。因此,对舞台科技的投入,包括各类戏剧场馆的建造,都需要实事求是地去考虑,去应用。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才能物尽其用。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