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数码立体声录音的先声? 古典黑胶漫谈

2014-8-11 10:47| 发布者: camix| 查看: 675| 评论: 0|原作者: 范登堡|来自: 视听前线


提到数码立体声唱片的发轫,一般乐友都会把它同CD的出世联系起来。其实,早在索尼和飞利浦于1982 年联合推出CD格式的十年前,第一张数码母带录制的黑胶唱片就已经面市了,发行公司是日本DENON。

 

 

这并非是什么了不起的秘密,但问了周边几个有点阅历的朋友,他们还真的不知道。可能是人们主观地觉得,像数码录音这种技术革命,不应该由这样的小公司开创。另外,DENON在七十年代发行的数码录音黑胶,种类少,数量也有限,更重要的是当年他们并没有使用数码录音这个名目,而是称为PCM Recording,这就更不利于辨识了。

PCM的中文叫脉冲编码调制。简单地说,这是一种把模拟信号通过脉冲取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方法,最初用于通信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1967年日本NHK公司利用此技术原理,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录音设备。DENON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很快就开始了对数码录音的研发,并于1972年研制出了第一台专业型八轨数码录音机,使用录像带作为纪录载体。很快,DENON开始利用这种最新的技术录制数码母带,然后再压制成黑胶唱片发售。但是,在那个模拟为王的年代,“数码/Digital”还没成为一个流行的词语,所以DENON称这种黑胶唱片为PCM唱片,以致于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再拿到这些唱片,已经不能马上把它和数码录音联系起来。

 

 

目前国内乐友对于DENON的第一印象就是他们的电子产品,CD播放机和家庭影院功放等等,其实一直到2001年独立之前,DENON都是日本哥伦比亚公司的一个子品牌。而这家成立于1910年的日本哥伦比亚公司,又与世界唱片业的鼻祖——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就是后来的CBS),以及英国哥伦比亚公司(后来成为EMI的一部分)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在日本独家使用哥伦比亚著名的“魔术音符”商标。但是当日本哥伦比亚独立发行录音时,他们会使用“DENON/DENON”这个商标,特别是在日本以外的地区,以避免与CBS和EMI发生纠纷。

到了1981年,就是其它唱片大厂即将推出数码唱片之前,DENON唱片已经发行了四百多种用数码母带刻录的黑胶唱片,绝大部分是古典音乐唱片,还有一小部分是爵士音乐和世界各国的民族音乐。大约到了1982年之后,由于“数码/Digital”这个概念已经大行其道,DENON才顺势把PCM 唱片改称为PCM Digital Recording。

聆听DENON的PCM唱片是一种莫大的乐趣。这些数码录音的先驱,在制作上已经体现出了相当高的素质。主要是声场非常广阔,声音动态大,失真度低,底噪很小,这都是数码录音的典型优势。目前有些黑胶乐友爱屋及乌,因为黑胶唱片存储的是模拟播放信号,而无条件地追捧模拟录音,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贬低数码录音。其实他们混淆了母带制作和唱片回放这两个环节。数码录音技术的出现无疑是录音史上的一次革命,其重要性可以和立体声录音技术相媲美。用数码母带录制的音乐,最大的优点就是提高了音乐的保真度,在频响、动态范围等关键指标上都比模拟录音有了飞跃的进步。现在乐友们提到的数码录音的一些问题,冷、硬、声音苍白等,绝大多数是由CD贫弱的技术规格造成的。由于80年代初电子工业普遍水平的限制,CD一定要在采样频率上做出牺牲,才能保证一张唱片上足够的播放时长,这样在音频压缩过程中大量的信号就被损耗掉了。而数码母带刻制的黑胶唱片则没有这个问题,因为声音信号还是由唱针在唱片音槽中摩擦而得到的,没有经过任何的数码转换过程。

 

 

钢琴唱片是最能够体现出数码录音对于声音还原带来的巨大进步的。以笔者个人的聆乐经验,很少有一张模拟时代录制的钢琴唱片全面超过数码录音的。钢琴既能发出清亮尖锐的高音,又有宏大沉稳的低音。一般情况下,一张好的模拟录音唱片,能把这两者之一表现得很好,就已经很不容易,相当多的经典钢琴录音,甚至包括水星捉刀,代飞利浦录制的里赫特弹奏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PHS 900-077)这样的在模拟时代出类拔萃的唱片,也只能是把表现力集中在中高频,在表现钢琴的体量和低音共鸣上略显不足。而数码时代的钢琴唱片之声音水准则上升了一大截。比如DENONPCM唱片中女钢琴家皮尔丝(Maria Joao Pires)演奏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就是非常优秀的钢琴录音。笔者曾经选听了其中的一张,莫扎特的幻想曲和回旋曲(唱片编号 OX 7132, 录音时间是1974年1月至2月),在幻想曲KV475第一乐章结束时,那种在华丽的高音和极速下潜的低音之间的迅急转换,真是以往在模拟唱片中闻所未闻的。古典时代的莫扎特,还保持着温文而雅的贵族作风,但是偶然之间,也会有强烈的感情表现。好的唱片和播放系统,真是能加深听者对于作品的理解。估计这也是科学家孜孜不倦提升录音技术的动力所在。

 

 

换听PCM的另一张钢琴唱片,由70年代欧洲乐坛另一位青年才俊、爱尔兰钢琴家John O'Conor演奏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唱片编号OX 7075,录音时间1976年5月),这是两首爱乐者皆耳熟能详的作品,所以更容易在脑海中进行音效对比。唱片给人明显的感觉就是中频的饱满充实,首先能给听者勾画出钢琴的大致体量。而最能给人带来感官上满足的,则是击键之后,紧随其后卷地而来的琴腔共鸣。那种触手可及的细节,真是宛如坐在演奏者身旁。

 

 

DENON PCM黑胶唱片不仅是录音精良,这家公司在演奏者的选择上也是非常严格的。常在DENON录音的艺术家不多,大腕巨头也不多(斯塔克应该是少数的例外,他在DENON录制了一张大提琴小品选辑,这个现在有复刻版出售),但都是当年乐坛上的实力派。比如法国指挥家Jean-François Paillard,他是巴洛克音乐的名家,组织了自己冠名的小型室内乐团。他在DENON录音的莫扎特交响协奏曲(唱片编号OX 7022,录音时间1974年11月),可以作为测试音场和定位的示范碟。本来乐器之间的相对位置就听得清清楚楚,唱片封面还有大幅现场录音的照片,听者可根据这个进行对比判别。还有相当多在DENON录音的艺术家来自东欧国家,特别是捷克和东德。苏克和他的三重奏组在DENON录制了德沃夏克钢琴三重奏全集(唱片编号OX 7134,录音时间1978年5月)。

 

 

著名的斯美塔那四重奏组在PCM也留下了相当多的录音,其中贝多芬第7号弦乐四重奏“拉兹莫夫斯基”(唱片编号OX 7168,录音时间1978年5月),是笔者聆听的第一张DENON唱片,甫一开声,就震惊于大提琴浓密丰腴的琴音。那是一种紧绷的质感,乐器之间传递的乐思,因而具有一种强大的张力,好像能把人吸到音乐现场之中一样。

 

 

可能是出于经费的限制,或者是出于试验调试新型数码录音设备的考虑,PCM在70年代录制的大规模乐队作品并不多。进入80年代,DENON与东德ETERNA唱片公司联手录制了全套贝多芬交响曲,由Otmar Suitner 指挥柏林歌剧院交响乐团。这应该是录音史上第一套数码录制的贝交全集,因此企鹅唱片品鉴在1986年还给这套全集评了一个一星。有趣的是合作之后ETERNA和DENON各自发行这套唱片,采取了意趣不同的封面设计。

 

 

以上列出的唱片,都是DENON在1982年数码录音开始大行其道之前录制的。在这其后,DENON好像渐渐归于沉寂,在国际唱片市场上不复往日之活跃。据说目前还是有以DENON品牌出现的CD,但是自从笔者初为音乐发烧友的90年代中期起,在印象中DENON仅是一个硬件供应商罢了。优秀的公司和优秀的产品,并不能成为市场成功的保证,DENON的PCM黑胶唱片,只不过是另一个让人扼腕叹息的例子罢了。但是这并不能减少人们对曾经辉煌的景仰。以笔者本人来说,就准备打破收藏的陈规,准备不问曲目和演绎,见到PCM就收。好在现在也没什么人注意到这个小公司,竞买的对手还不多呢。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