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视觉 查看内容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LCD 大拆解面板、背光完全分析:LED、IGZO、In-cell 是什么?专有名词一次看懂-(1)

camix 2014-8-23 15:20 1034人围观 视觉

近期在行动装置崛起下,在人机接口占有重要地位的屏幕起了大变化,轻薄化以及触控多样要求下,迫使面板厂开出更高ppi(Pixels Per Inch,每英寸像素点)的面板。一般计算机屏幕或是电视也在导入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背光后持续改良发光材料,或是因应CCFL(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冷阴极灯管)和LED发光的不同,修改导光板的结构。 不论是在新兴的行动市场,或是原有的计算机家电领域,LCD正一点一滴地改进,改进幅度已经超越你我想象,有必要如拨开洋葱般,一层一层拆解细细介绍。本文部分依然还是围绕在需要背光模块的LCD范畴内,其它如 AMOLED、E-Ink、Mirasal等,未来有机会笔者再逐一介绍

从光线路径解析

想要了解LCD的构造,跟着光的路径走是最好的方法,那么在光之前又是什么呢?进入LCD屏幕的讯号可分为2种,其一负责供给背光源,另外就是控制讯号,决定薄膜晶体管TFT施加的电场强度为多少,透过不同的电场强度,液晶分子的旋转角度不同,决定背光要透出多少百分比,再经滤光片滤出红、绿、蓝3原色,不过部分面板制造厂还会额外滤出不同颜色的光,以便显示更大范围的颜色。

跟着光走,首先第一站来到就是背光源,LCD本身并不具有发光功能,只有决定光通量的功能,所以需要有个背光源发出光,交由LCD过滤之后,才可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影像。由此可知,对于背光源有个要求,就是发出的光需要尽量覆盖到人眼可见的频谱范围,以便显示更多的颜色。可惜目前技术没有办法做出完全覆盖人眼所见频谱的背光,或至少消费级产品尚无法在一定成本下做出,幸好我们知道光能够分出三原色,如果我们能正确混合这3种颜色,理论上能够骗过眼睛,以为看到了许多不同的色彩。

行之有年的 CCFL

请读者抬头看看头上的天花板,是不是有看到不同形状的日光灯管(如果家中采用间接照明或是LED就看不到),彩色液晶屏幕长久以来的背光大宗就是荧光灯管(单色液晶屏幕会采用LED做为背光源),跟家中拿来照明的日光灯属于同一类型,但还可再细分为冷阴极灯管CCFL和热阴极灯管HCFL。CCFL和HCFL的发光原理都是电子撞击管内气体,而气体获得能量后为了要回复到稳定的状态,进而释放出紫外线,管壁的荧光物质再吸收这紫外线放出人类可见到的光,由这荧光物质放出的光就照亮了灯管四周的景物,也组成LCD屏幕的背光来源。管壁的荧光物质由不同种类的材料组合而成,才能够混出白光。

CCFL和HCFL的不同在于电子跑出的方式不同,CCFL直接利用灯管两端的电压促使内部气体离子撞击电极后释出电子,因此需要较高的电压驱动,大约是数百至上千伏特。HCFL在点亮之前则是先加热灯管两端电极,让电极受热后比较容易射出电子,因此只需一般的市电110V即可运作。除此之外,HCFL的发光效率较高,但需加热灯管内电极所以寿命较短,再加上HCFL电极构造不利于小型化,所以在LCD上比较容易见到采用CCFL的产品。采用HCFL灯管的屏幕也不是没有厂商推出,只不过很快的就被另一种后起之秀取代掉,那就是LED。


▲HCFL和CCFL内部的构造,HCFL启动时需要先加热电极使电子射出,CCFL则是直接利用两端电压差使内部离子撞击电极后释出电子。

明日之星 LED

LED材料尚未进步之前,LED绝大部分用于指示用途,因为其发光效率虽然高,但要到达照明使用,其电压、电流必须增加到相当高的程度,发光效率变差又容易烧坏晶粒,发出来的电磁波频率也过于狭窄。直到近年LED内材料进步到足以发出类似于白光的光谱(主因是开发出可发出蓝光的材料),加上和CCFL相比只需较低驱动电压,体积也比较小,逐渐取代CCFL。近期LED的发光效率和亮度足以作为照明使用,加上节能减碳的环保风潮,一堆白牌厂商也向不同的供货商进料,自行找工厂装一装就出货了,让LED灯泡瞬间侵蚀各大卖场的货架。

LED发光原理比起荧光灯管更有效率,在于其可见光产生路径不像荧光灯管需多次转换,直接利用半导体的N-P接口发射出可见光,原理为当电子从N型半导体进入P型半导体时,电子的能阶会降低,而这些失去的能量就以光的形式放出。不同材料的N/P型半导体其电子与电洞的能阶并不相同,这中间的差异将导致发出的光波长不同。

另外LED与传统CCFL较为不同的是,LED很容易因为散热不良造成光衰,有可能是原本芯片本身质量不良,长期使用下导致材料的接面出现问题,也有可能是白光LED使用的荧光物质的效能大不如前,或是在封装时使用比较便宜的胶水。但研究显示降低其热度能够推迟光衰现象的发生,因此能够承受较大功率输出的LED通常会用覆晶封装,除可让芯片本身与基板固定材质接触面积变大,散热较快之外,也可去除黄金打线遮蔽LED光源的问题。

1_副本
▲LED的发光原理,电子由N型半导体移至P型半导体的时候,会在接面发出光亮。

关键词:LED  
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
2_副本
▲左方图示为一般封装,右方为覆晶式封装。(图中的蓝宝石基板可能换成其它材料)

LED 背光的发展难题

自然界的白光由连续光谱组成,没有办法透过单一材料让LED发出这么宽的光谱,所谓的白光LED都是混色的,或者像荧光灯管一样,先发出较高能量、波长较短的光,再将这道光照射在荧光体上,荧光体吸收之后再以部分热能、部分波长较长的光释出。

混合出白色光

较常拿来拿当做例子就是日亚化学工业开发出的方法,首先让LED发出蓝色,再将此蓝光部分照射在荧光体上,使其发出黄光,由于黄光介于红光与绿光之间,人眼的红、绿光受体都会对其反应,之后加上原本的蓝光,便能够骗过人眼以为看到了白光。不过当这种白光和荧光灯管摆放在一起,人眼能够很快的辨识出其不同,部分敏感的人甚至不需荧光灯管比较即可查觉。

若要获得更好的混色效果,则是直接利用红光、绿光、蓝光LED混成白光,这种组合方式可达成比荧光灯管更好的显示效果,但是成本较高,同时也由于LED发出的明亮度与电流并不成线性,RGB 3色材料所需电流也不同,在控制电路上也是笔不小的成本,因此只有较为高阶的屏幕使用RGB 3色LED背光。

目前厂商制造白光LED大多也都是采用日亚化开发出的方法,只不过半导体和荧光体材料有着些许不同,求的是能够发出尽量宽广的光谱,以及规避它厂的专利问题。另外也可以采用紫外线照射在RGB荧光体上产生白光,不过紫外线对于材料的破坏性较大,RGB荧光粉的发光效率也没有单一黄色荧光粉好。
3_副本
▲数种以LED发出白光的方式,RGB混色有可能由个别的LED组合,也可能封装在一起。
关键词:荧光

1种冷发光现象,某种物质在常温下吸收某种波长的光,吸收之后物质进入激发态,而后物质为了回复到稳态,又以某种波长的光将能量发射出去。

PWM 调光

近期厂商推出号称不闪烁的屏幕,但从CRT演化成LCD的其中1项优点不就是不会闪烁吗?为何突然冷饭热炒重讲?其实这原因就出在LED配上PWM调光。

一般来说,我们要控制LED的亮度可以由简单的电压电流多寡调整,由于LED是二极管有着顺向偏压的特性,对于电压的变化比较敏感(不同电压下电流变化较为剧烈),通常会采用衡压变流的方式调整亮度。先前也说到,LED的亮度不呈线性,使用变电流的方式调整亮度,最终会导致LCD颜色色偏过大,而且采用此方法调光的明暗范围并不大。

于是乎好朋友PWM又跑出来了,脉宽调变PWM不像调整电压或是电流为线性调整,PWM只有2种状态,对于LED来说就是开跟关,藉由调整开关在时间内的占比,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混出不同亮度。相对于利用电压或是电流调整LED,使用PWM调整LED亮度可以得到比较稳定的结果,调出来的亮度范围比较大,色偏比较小。

▲将LED通电的时间调整为50%,关闭的时间调整为50%,即可得出(1×0.5+0×0.5)×100%=50%亮度。

PWM 频率为关键

一般来说利用PWM调整LED亮度的频率约在数百Hz,已经远超过人类大脑的辨识范围,不过对于眼球来说还是能够感受到亮度的变化,长期注视会不舒服,部分PWM频率太低或是电路设计不良的屏幕,在较低亮度设定时甚至能够看到屏幕在闪。

厂商也了解到这个问题,把PWM频率再往上拉高,或是干脆推出直流调光的机种,将人眼感受到背光闪烁的问题降到最低。过去的CCFL荧光灯管,部分机种也会采用PWM调光,只不过CCFL的反应比LED迟钝,所以能够得到较为平顺的亮度输出。

▲同样是亮度50%,可藉由增加PWM频率的方式降低人眼感受到的闪烁感。

直下式、侧光式结构

LCD屏幕放置背光的位置大致上可分为2类,第一种放置在面板可视区域的边缘,发光后藉由反射板和扩散板将光均匀传导到整片面板,称之为侧光式。第二种就是直接把背光源放在面板正下方,称之为直下式。这2类分别有其优缺点,侧光式面板模块厚度较薄,但是相当依赖反射片、导光板和扩散膜的设计,设计或是组装质量不佳很容易造成面板亮度不均匀。

直下式面板模块厚度较厚,但可平面排列光源、整体亮度能够提高。直下式注重在该如何将单一点光源均匀分散至其负责的面板区域,反射片和扩散膜的表面加工比侧光式复杂。直下式背光源由CCFL转换为LED时由于发光面积的改变,使面板不同区域能够呈现不同背光亮度,在消费市场规格战中能够标出更好的对比数值。近年侧光式面板模块也开始能够做到区域背光亮度控制,但总体来说还是直下式较好。

▲直下式背光的剖面结构,反射板可能有多种形状。若未在反射板上下功夫,则可加大背光源与扩散板的距离让背光均匀射出。

反射板与导光板

除了部分特殊的展示用途之外,我们大多数时候只从屏幕的某一边进行观赏,因此利用反射板将背光反射至一侧,增加背光的利用效率。在LED直下式背光的面板模块中,反射板可说是最重要的部分,决定了LED这种点光源能不能够将光线均匀的分布在面板上。一般来说LED会放在反射板的凹槽正中央,而这凹槽有多种形式,有可能是类似金字塔或是倒金字塔的形状,也有可能是半球面或是具有不同曲率的弧面,这就像是可调整焦距的手电筒一样,只不过将LED光源永久摆在光形最散的位置,将多个反射面和LED光源装成1个平面就可形成LCD的背光。

除了利用反射板的形状之外,反射板的表面并非光滑表面,而是会另外加工处理,有可能是直接雾面处理,也有可能比较费工,使用额外的制程在表面制作出类似透镜的结构,这些都是希望当光线从LED照射在反射板上时并不是直接反射出去,还可以有散射的效果让亮度更为平均。读者会发现此段用了许多「有可能」描述,是因为受到专利保护影响,各厂设计略有差异,但大致上实作方式大同小异。

侧光式背光面板模块则是较为注重导光板的设计,其成败决定侧光式背光面板的亮度均匀性,直下式则是透过此导光板再次将反射板传来的光均匀化。侧光式导光板的横切面为楔形,面向面板的那侧为平面,另一侧为则是斜面,越靠近光源处越宽,此种形状方便将光从单一侧导向整个面板(也有2侧皆为平面的导光板)。基本上在此导光板中光的路径为全反射,但是于斜边(靠近反射板的那边)有着许多印刷网点或是光学结构,用来破坏全反射,使得光能够远离导光板。
4_副本
▲测光式背光的剖面结构,注重导光板背部的网点结构,才能够将光均匀的导出。

侧光式导光板设计

在LED背光刚出现的那几年,消费者很容易买到亮度不均匀的产品,特别是在靠近LED背光的一侧特别容易发生,这是因为原本CCFL背光为线光源,转换至LED后为点光源,原本给CCFL的导光板若没有重新设计,很容易造成亮度不均的现象(笔者在那时期的乐趣就是计算面板用了几颗LED)。因LED有其发光角度限制,因此在2颗LED 的中间很容易产生亮度骤减的情况。

导光板在接近反射板的那一侧,会印有破坏全反射的网点结构,此结构依据其网点类型,分为AM(调幅)和FM(调频)2种。AM构造的网点密度相同,但是网点大小不同,距离测光式背光源较近的地方网点较小,距离较远时网点较大,所以能够将整片面板的亮度均匀化(距离近、亮度高、网点小;距离远、亮度低、网点大)。FM构造刚好与AM相反,FM每个网点的大小相同,但是网点密度却不同,藉由网点密度的不同制造出与AM结构相同的结果。网点可由油墨印刷产生,也可由雷射直接在导光板上打出。

至于侧光式LED背光前期的亮度不均现象,可藉由加强2个 LED之间的导光板网点构造解决,也可在LED和导光板中间放入菱形或是圆柱型或是其他形状的透镜,将LED发出的光线,从较小的角度折射到较大的角度。
5_副本

▲左方为采用AM布点的导光板,中间为FM布点,右方为FM布点针对侧光式LED背光的补强。


▲在LED光源和导光板之间可加入菱镜或透镜结构,让LED发出的光线角度增大。

扩散板(膜)与增亮膜

背光经反射板、导光板之后,还会有个扩散板用以加强光线的出光角度,使得光线无论从何种角度跑出扩散板,其亮度能够尽量维持一致。扩散板为树脂和许多微小粒子的混合物,光通过后可产生许多的绕射、散射、反射,所以其光线亮度虽然能够被均匀化,但我们还会利用另一种光学膜拘束光的行进方向,加强对背光的利用率。

背光从扩散板逃出之后,碰到称作增亮膜的东西(或称集光片、菱镜片),其向着前方面板的表面布有半圆柱状或是菱形柱状,用以将光线角度分类,部分角度正确的光线将会穿出,进入前方面板的配向膜,如果光线角度不正确,则会被反射回背光模块,再次参与旅程,直到角度正确可从增亮膜穿出。增亮膜在大部分的情况下会有2层,其上的柱状纹路相互成90度夹角,用以控制X轴和Y轴的光。

从背光源算来,其上依序为扩散板、扩散膜、增亮膜、扩散膜;扩散板和扩散膜的功能相同,只不过在最下层的扩散板厚度较厚,硬度较高,提供较软的扩散膜和增亮膜支撑力。以上所述背光、反射板、导光板、扩散板、增亮膜共同称为「背光模块」,负责供应给前方的液晶面板1个均匀的面光源。
6_副本
▲增亮膜的运作原理,导出的光夹角约70度,其余会反射回背光结构里再次利用。

原作者: R.F.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