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新品 查看内容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三种耳罩、三种风情的超值耳机,小米头戴式耳机动手玩

camix 2015-4-22 16:42 1082人围观 新品

小米科技在与加一联创OneMore携手打造小米活塞耳机后,在今年推出首款头戴式耳机产品:小米头戴式耳机,虽然在市场上不是最便宜的头戴耳机,不过却主打可挑战约1000人民币等级的产品,而且也具备可透过不同耳罩调音的特性,这次也拿到这款耳机进行试用。

以配件丰富程度来说,恐怕也很难有平价耳机一口气给到这么多的配件了,打开包装后,除了耳机本体外,总共有绒布收纳袋、硬式收纳盒、耳机线、飞机用转接器、6.3转接器、耳机线、3对不同材质与尺寸的耳罩。

耳机框体设计有一种稍微熟悉的感觉,不过加一联创的说法是这是延续小米活塞耳机设计风格,采用金属圆形框体,并使用在华人市场相当火热的金色,中央开孔的部分使用金属网点缀;而开孔的部分也非单纯凿出圆孔,有加入同心圆的切削。

不锈钢头梁制的骨架设计采用蛋白皮质材质包覆,施以红色车缝线点缀,头顶衬垫的内衬算是厚实;支撑架拉伸部分采用金属,整个头带采用可收纳设计,不过框体无法180度打平,仅能小幅度转动,但已经足以收进硬式收纳盒内。

小米头戴式耳机的线材采用双边入线可替换设计,插针的位置偏耳机框体后方一些,插针则使用2.5mm三针设计,不过笔者比较好奇的是只是单纯使用三针插针或是机内线采用+ -加上地线的真平衡?而插针略为深入框体,若是DIY线材要找较细长的2.5mm插针。

内附的线材号称采用镀银无氧铜,并采用Kevlar包覆提升抗拉扯力,在分线处往框体为橡胶包覆,分线处到插头端则是使用编织线包覆;麦克风位于分线处,采用单键式设计,利于支持多数的智能手机,另外麦克风组件号称采用楼氏微机电单体。

内附的三款耳罩不仅尺寸不同,在设计上也具调音的作用,最大尺寸的耳罩与最小尺寸的耳罩采用透气蛋白皮质包覆的记忆海绵;而主打高传真的中尺寸耳罩则号称采用日本INOAC海绵,配戴感比起小耳罩较硬,有点类似Grado海绵耳罩的硬式海绵感觉。三种耳罩的听感后面在进行介绍。

更换耳罩的方式也很简单,小米头戴式耳机毕竟把更换耳罩做为卖点,它采用卡榫式结构,只要略为用力逆时针转一下耳罩就可取下,留意一下耳罩的左右(但看起来耳罩内的海棉并无方向性),把白色箭头对准嵌入后,再照顺时针转上去即可。

技术规格部分,小米头戴式耳机采用的是与小米活塞耳机的铍单体,口径达50mm,厚度为0.02mm,主打透过大尺寸薄型单体兼顾低频与灵敏度,并采用32奥姆设定以利于搭配智能手机等行动设备使用;声学结构如外观所见采用开放式设计,并藉由阻尼材料等提升空间感,且改善开放结构漏音以及容易受外界声音干扰的问题。

虽然小米头戴式耳机提供三组不同尺寸的耳罩,不过本质上属于中小尺寸的耳罩耳机,扣除不同耳罩与耳朵接触的触感不同,头梁的部分笔者觉得稍微有压顶的感觉,不过因为与头顶接触面积不少,不至于太严重,只是配戴后要稍微调整角度。

耳罩的舒适度方面,由于笔者有配戴眼镜,舒适度最高无庸置疑是大尺寸耳罩,其次是小尺寸耳罩,至于高传真耳罩则由于INOAC海绵较硬,且耳罩本身仍是压耳设计,会有压迫到眼镜脚的状况,是三款耳罩中对佩带眼镜者较不友善的。

配戴后,小米在介绍中有强调具备隔音效果,不过笔者个人觉得毕竟是开放式设计,外界的声音还是会干扰到聆听感,如果重视的是隔音性笔者建议搭配大耳罩会稍微好一点,然而若需要能够更隔绝外界声音仍建议挑选其它封闭式结构耳机。

至于驱动方面,基本上手机就能够驱动,不过饱满度较差一些,若能搭配专业型的随身听声音可更理想,但基本上也不需要搭配太高级的耳机扩大器使用,笔者试图搭配计算机用的外接DAC兼耳机扩大器聆听感觉差异没有到特别明显,可见设定上就是针对随身使用的。

声音方面,单纯以低频比较的话,低频最多的、冲击力道最强的是小耳罩,大耳罩的低频则是量感偏多但调性较软,高传真耳道的低频较少但札实感也较好些;声音调性方面,小耳罩较刺激、空间感最小,大耳罩则偏缓慢、声音较厚,高传真耳罩音场辽阔、声音解析状况最佳,不过音色偏瘦冷、线条较硬。

不过笔者觉得50mm单体在小米头戴式耳机框体偏小的情况下是双面刃,虽理论上可创造丰沛的低频,不过由于单体位置离耳朵近,虽采开放设计,即便是选择听起来低频较少的高传真耳罩,音压也较为明显,聆听一段时间后容易造成疲劳感。

关于这部分,当初在北京小米Note发表会后与加一联创的人聊到时有建议如果框体较小,其实应该选择40mm单体的音压会比较适中;然而笔者大概可理解为何选择50mm单体原因,毕竟市场的流行音乐取向偏向舞曲一类,算是为了迎合目标客群偏好的音乐类型。

至于声音表现方面,小米与加一联创的目标是媲美5,000台币级的耳机,笔者以印象中此级距较经典的耳机,并扣除掉某些由于特殊原因破盘的破格产品外,笔者认为应该有与近期此价位新品耳机一搏的水平,且藉由耳罩可调出三种不同的风格这点也算是相当有趣的。

不过若在往上挑战一阶到1600人民币级的产品,小米头戴式耳机就不见得有优势,对于一些潮牌耳机应该是不成问题,但如果是些偏向鉴赏型的耳机产品,例如拜耳T51p、Sony MDR-1R、Sennheiser HD598、Pioneer HDJ-1500等,小米头戴式耳机就吃不到甜头了。

为何跨不到这个级距?小米头戴式耳机搭配高传真耳罩乍听下笔者认为算惊艳,空间辽阔,声音虽硬冷但细节还算丰富,不过却少了更高一阶耳机的层次感与绵密感,声音的深度不足,少了空间之间的层次,声音较像是由多个平面发出,无法像更高阶耳机有绵延感。

但这毕竟是让小米头戴式耳机挑战单价高出三倍等级的对手,在这样的基准点也有些不公平,扣除个人主观音色喜好、音压问题,笔者觉得小米头戴式耳机的表现确实能够挑战价格高出约一倍的产品,只是音色与喜好的个人主观影响较大,笔者个人尚未在三款耳罩中找到自己偏好的音色,不过若是预算刚好落在此级距,小米头戴式耳机确实是可列为考虑的。


来自: 隐科技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