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192Khz?取样率是什么?真的数字越高就越好听吗?玩数字流一定要懂的 DAC 选购要点!

2017-4-27 14:18| 发布者: camix| 查看: 1493| 评论: 0|原作者: 陳寗

摘要: 今天我就要来跟大家谈谈,到底「高取样音乐档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而挑选一台好 DAC(音讯译码器)又需要注意哪些重要事项。上面是T2CAudio 小夜曲译码器内部电路板拆机图,基本上现在十万以内的 DAC 大多长得跟上 ...

今天我就要来跟大家谈谈,到底「高取样音乐档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而挑选一台好 DAC(音讯译码器)又需要注意哪些重要事项。

上面是T2CAudio 小夜曲译码器内部电路板拆机图,基本上现在十万以内的 DAC 大多长得跟上图大同小异,都是由电源供应回率、数字讯号接收、译码回路以及后续模拟输出的模拟放大线路所组成,不同价位、厂商会在上述的三个部份下功夫,以各自的「独门秘技」让声音更好。不过撇开那些独门秘技,数字档案其实还是存在一些重要的基本组成要件,像是编码格式、取样率等等。

传统唱片是以完全模拟的形式储存音乐,因此唱针摆动的方式就跟音波的形状相当。但当我们要把这些模拟的波型转换成数字「010101」形式储存时,就不能再像黑胶唱片这样以完全模拟的「波型」储存。这概念就好像过去我们用底片拍照,可以得到一张塑料透明的「图片(底片)」,但如果要转换成数字档案(例如 .jpg)就必须使用扫描机、或是数字相机翻拍才能把照片转为数字档案存进计算机中。

声音是由「波」所构成的。但以数字 0101 的形式并无法完美地描绘重现声音波型并加以储存,因此必须以「取样」的方式来将每一个单位时间间隔中的音高、音波形状加以记录,而这个取样的时间间隔就叫做「取样率」了。以 CD 的取样率「44.1khz」来说,就是在一秒内对波型做 44.1k(就是四万四千一百次)的取样,利用如上图一般的长条形(用一秒四万四千一百次极为密集的的直方图描绘出来,就能「模拟」出非常近似真实音波的形状并储存到计算机里了。

看到这里,我想聪明如你一定已经发现这种数字化方式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没有办法完美重现音波形状。如果我们把取样所得的数据跟音波形状重迭比较,就会发现即使把音波切割为每秒四万四千一百份,再放大之后依然会出现原始模拟波型与数字取样波型不符合的地方,而就是这么一点点的差异,导致 CD 声音的真实感、空间感无论如何都无法超越传统黑胶唱片(这也是为什么黑胶不死)。

 

所有 CD 播放器厂商都企图用不同的译码方式、模拟放大线路来弥补 44.1Khz 不足以完美重现原始音波的缺憾,但数据不够就是不够,就像 500 万画素相片再怎么运算也不会变成五千万画素一样。那么音响厂商、录音厂商到底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厂商们想出的方法很简单:既然四万四千一百次不够,那我们就提高四倍,给他来个每秒十九万两千次吧!于是我们就有了更高的取样频率,也就是现在常说的「母带等级 192Khz」高取样音乐档案,这样的档案以四倍于 CD 的超高取样率对原始模拟音波做取样,用更多更密集的长条来描绘音波,以求更精准的音波数字化记录。

从上图可以看到,在提升四倍取样之后,更密集的取样就能获得更贴近音乐模拟波型的图样,理论上来说就能更贴近黑胶唱片的声音表现,更真实、更精确的重现音乐录音现场。理论上是如此,但音响世界就是一个充满神秘、营销、无法用科学根据解释的奇幻世界,因此高取样是否真能成就高音质呢?我想这就不是一个容易解答的问题了,我想了一堆理由说不好,肯定会有人来说我乱讲;我说他很好,肯定又有另一派人来说我胡说。

 

所以我只好以我个人的观感来说:以目前的技术以及我听过的所有器材来说,我并不觉得高取样率的录音声音就会更好。

 

这点必须分成两件事:音乐本身录音就是 192Khz(或更高取样)以及录音本身不是 192Khz(利用 DAC 超取样)。前者目前听过得高取样版本档案(原始录音 192 Khz ),不知道为什么硬是比低取样率(高取样压缩至 CD 规格)声音来得更加的「纤细」,就像小提琴缺少琴声共鸣声的那种感觉,虽然比低取样版本更加细腻,但总是有股「怪怪」的感觉,更不用说跟黑胶唱片相比了。

 

至于超取样那就更不用说了,声音纤细但缺少细节、缺乏共鸣且无鲜活感,不过这也不是奇怪的事,毕竟本来就没那么高取样的东西并不会因为你重新处理就变得更好听,就好像五百万画素的照片并不会因为你用计算机「超取样」就变成五千万画素一样,因此我个人认为「超取样」只不过是商家的文字游戏罢了。

 

现在大多数的音响 DAC 非常爱玩数字游戏,好像一台 DAC 不能解到 192Khz 就不能叫做 DAC 一样。但要做到高取样解码很困难吗?如果你把机器打开来看,会发现其实现在所有的 DAC 使用的芯片多是大同小异,且多是整台机器里面最便宜的零件群之一。上图是先前介绍的 T2CAudio 小夜曲译码器,里面使用的 PCM1795 一颗零售价大约在两百八十元台币左右(约47.6万人民币),下图定价十三万台币(约3万人民币)的 Ayre QB9 使用 DSD1796,一颗零售价大约在三百台币(约68.7万人民币)。即便是现在年轻一派数字流玩家所推崇的 ESS9018(我不知道为什么推崇,是因为数据?)零售价也不过一千来块(约230人民币)。

 

你觉得 ... 在这样的价差下,对厂商来说,难道直上最贵最好数据最高的 DAC 芯片很困难吗?

 

反过来说,这样比较下来,你还觉得那些「数字」能够代表「这台 DAC 音质好不好」吗?

上图:十三万的器材跟五千的器材采用价差不到二十块的译码芯片,你还觉得译码能力能用来评判 DAC 的声音表现吗?

上图:除了芯片那二十块的差距之外,十三万的器材在电源处理、模拟放大等部分的设计规格都是远超过五千元器材的,而这也正是好声的秘诀所在

 

事实上,真正想要把讯源做好的厂商通常都只是把译码相关的数字做到「够水平」即可,更多的精力与成本会用来花在 DAC 后端的模拟输出以及整台机器的电源供应上,因为当译码能力相当或接近时,模拟输出与电源处理才是真正影响声音表现的要素。我常说,现在新的 DAC 在十万内大多无法在声音质感、高低频延伸、声音动态等表现上胜过那些「没有 USB、只能解 44.1Khz」老旧 DAC、甚至差距甚远。

 

究其原因,其实也就是在模拟输出与电源供应的处理上无法相比罢了。

当然我并不是一竿子打翻一群人,说大家都做得不好,只是现在许多新玩家都是「看数据玩音响」,这无论是在哪个领域都不是一好现象。试想一下,高画素的相机一定比低画素相机好吗(看看 iPhone)?大马力汽车一定比低马力汽车会跑吗(请看头文字 D)?比较贵的食物就一定比较好吃吗(想想林凤营牛乳)?

 

买一台 DAC,绝对不是「别人说他比较好」、「这台数据比较漂亮」就能决定是不是该选这台 DAC。选音响第一个要点是「试听」、第二个要点还是「试听」、第三个要点 ... 还是「试听」!我喜欢的声音不见得是你喜欢的声音,因此我推荐的东西也未必是你会喜欢的东西。试想一下,你能够理性地吐槽那些「评论家」的时候,怎么就没想到网络上那些看似很厉害的「大大」们搞不好听过最贵的音响就是自己不到五万的耳机系统?你怎么会就这样相信「他们说的东西」就一定好呢?

 

因此现在你知道取样率不能代表声音好坏的基准、译码芯片也未必就是决定声音是否很好的唯一要件、DAC 的电源处理与模拟输出比什么都要重要,那么接下来你能做的,就是不再受到这些数字游戏影响,真正去亲身体验各家 DAC 的声音表现,选择你自己最爱的 DAC 数字模拟译码器啰!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